读书会:《三十六计》混战计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原文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1)以势。困,有言不信(2)。
按语
假地(3)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一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4)。彼将不能自阵(5),故不战而灭之矣。
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
注释
(1)假:假借。
(2)困,有言不信:语出《周易困》的卦辞“困,有言不信。”大意是说:处在困乏境地,难道还能不相信强者的话吗?用于本计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正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这时,我如果说要去援救他,他会不相信吗?
(3)假地:借地。
(4)全势:整个局势。
(5)自阵: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持阵势。
原文翻译
处在两个大国中间的小国,当敌方为使它屈服而威胁它时,我方要立刻出兵援助。对处于困境的国家,如果只是表示口头支持是不能取得小国的信任的。这是从《周易困》卦“困,有言不信”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按语翻译
借道用兵的行动,不是靠花言巧语所能欺蒙取得的。必须是这个国家处于这样的形势:如果它不是受来自一方的威胁,就会遭到双方的夹击。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必然会用武力来逼迫它,我方却以从不侵犯它的利益进行诱惑,利用它侥幸图存的心理,立刻把力量扩展进去,控制整个局势。这样,它势必不能够保住阵地,所以不必经过战斗,就可以把它消灭了。
例如:春秋时晋献公向虞国借道征伐虢国。晋国将虢国灭了,虢国的国君姬丑逃到了东周的京城洛邑。晋国军队在返回的途中,趁机袭击虞国,并将它灭掉了。
计名解析
假道伐虢:假道,借路;伐,讨伐、进攻;虢,春秋时诸侯国名。原意是晋国假道于虞以伐虢,灭虢之后,又回师灭虞,即借别国的道路向敌人发动隐蔽而突然的进攻。后用以泛指以借路为名,加以利用,而后将其灭之的策略。军事上一般指越过中间地区,先去攻下较远的敌国,待中间地区孤立之后,再回头围而歼之。
当处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受到某一方的武力胁迫时,另一方往往会以“保护”或赠给“好处”为名,迅速出兵,趁机将自己的力量渗透进去,使其丧失自主性,当条件成熟的时候,再一举加以消灭,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本帖steem首发
最近新帖
- 读书会:《三十六计》混战计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 读书会:《三十六计》混战计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 读书会:《三十六计》混战计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 读书会:《三十六计》混战计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 读书会:《三十六计》混战计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 读书会:《三十六计》第四套 混战计
- 读书会:《三十六计》攻战计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 读书会:《三十六计》攻战计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 读书会:《三十六计》攻战计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 读书会:《三十六计》攻战计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 读书会:《三十六计》攻战计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 读书会:《三十六计》攻战计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 读书会:《三十六计》第三套 攻战计
- 读书会:《三十六计》敌战计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 读书会:《三十六计》敌战计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 读书会:《三十六计》敌战计第十计 笑里藏刀
- 读书会:《三十六计》敌战计第九计 隔岸观火
- 读书会:《三十六计》敌战计第八计 暗度陈仓
- 读书会:《三十六计》敌战计第七计 无中生有
- 读书会:《三十六计》第二套 敌战计
- 读书会:《三十六计》胜战计第六计 声东击西
- 读书会:《三十六计》胜战计第五计 趁火打劫
- 读书会:《三十六计》胜战计第四计 以逸待劳
- 读书会:《三十六计》胜战计第三计 借刀杀人
- 读书会:《三十六计》胜战计第二计 围魏救赵
- 读书会:《三十六计》胜战计第一计 瞒天过海
- 读书会:《三十六计》第一套 胜战计
- 读书会:《三十六计》总说
- 读书会:《三十六计》
- 美联邦法官放行《涉事之屋》的白宫回忆录
- 台剧:一桃杀三士
- 台剧:陈菊打官司新解
- 博尔顿新书引爆美国政坛
- 不争之争
- 小国寡民
- 读书会:《道德经》读完感:一图一词显精华
- 读书会:《道德经》81【为而不争】
阅读者 GoodReader
做一个优秀的读者,不因个人偏好而错过有意思的原创观点.
To be an excellent reader, don't miss interesting original ideas because of personal p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