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eem十講之第三講 ] Curation,上帝之手?

in #cn7 years ago

CN區朋友們好,

前兩講談的東西比較基礎一點,但可能跟目前實際的運作的相關性低一些。今天,在一週之初,開始進入或許讀者們比較能夠感受到的範圍。第三講,我們就來談Curation。這個詞的難於翻譯,已經是公認的了,主要是中文裡沒有太直接對應的詞,但概念並不難理解,甚至這詞對於內容產業,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喔!(可以參考這裡)所以我也就不翻譯了。

剛好今天才剛有大鯨 @blocktrades先生發了一篇相關討論文章(列於下),我在討論時也會引述一下,將以B文稱之。

Voting Abuse and Ineffective Curation: A proposal for blockchain-level change

那就開始吧!


hands-2327605_640.jpg

[ Steem十講之第三講 ] Curation,上帝之手?


在上一講的「Steem之鏈」中,已經稍微看到curation(行為者稱curator)的蹤影。當我們在談TAO,談內容創造者能夠得到新增代幣的大部分,我們只是稍微帶到curation。如果你就此以為,創作才是內容平台之根本,其他都是其次的話 ... 我不會說你是錯的,因為這要視你觀察的角度而言。從整體系統的運作來看,curation,甚至比creation要更為重要。

舉個例子,以近年流行的韓國K-Pop來說,台上跳著舞的美麗性感女人與深情酷帥的男人重要?還是背後的經紀公司與演藝界裡的各個運作機制重要?你再怎麼想說你的偶像是不世出的經典,也無法忽略,如果沒有背後這些複雜的商業運作,偶像可能還在便利店上大夜班的可能。It just could be anyone, or at least quite a few someone....

內容相關的產業,都脫不了curation概念的運作,甚至,你要說curation is God也不為過。如何把可能具有潛力的內容,透過適當的方式,推到眾人目光之前,是一切的開始。任何內容都需要舞台,而舞台的搭建,上台的檔期等等,都是有規則的。這就是curation常常被翻譯成「策展」的原因,類似於策劃一個展覽,向群眾推銷。

在Steem上,基本的curation相對沒產業裡那麼複雜,主要以upvote這個動作(或是前一講說的TV)來進行。但這裡的複雜度,在於這種機械化的獎勵分配機制,是否能夠有效讓「好的」內容持續往上,得到最高獎勵與最大曝光度?

顯然,這件事,讓很多很多人失望了。當然,成功與失敗,其實很難論斷,常聽到 quality is subjective 這個說法,儘管論述沒錯,卻無助於促進溝通,往往是用來阻斷進一步的討論。以我自認的客觀來說,確實Steem上的curation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與此同時,也不能說這是一個全然失敗的模式,這裡面有太多需要定義、細論與溝通的地方了。

我過去已經多次公開或私下說過,Curation是Steem要做內容或社交平台的最關鍵之處,這也是整個區塊鏈規則裡,最為重要也最為複雜的一塊。其複雜度不在技術層面,而反而是在人的行為與其結果層面。到底,什麼樣的規則,能夠在區塊鏈允許的複雜度下,達到有效率的curation效果?這也是今天B文提出新的建議的大背景。如果你願意好好去看這篇文章下面的討論,你就會大概知道,這件事真的是很難的,這要不是得靠一個洞悉人性與技術的有力主導者來決斷,那就是得靠一次又一次的硬叉實驗來慢慢調整,吸收經驗教訓,或許有一天也能到達明亮的彼岸 ...

同樣的,我這篇不談細節的curation rules。我大概可以告訴你,那些是重點環節:1. SP點讚與獎勵分配規則(目前是HF19下的線性規則);2. creator/curator分成方式(目前為75/25);3. 發掘獎勵原則,即早點讚者獲利原則;4. 搶點懲罰(30分鐘);5. 接受curation的期限(目前為)7天。

這五項應該涵蓋了絕大部分Steem上的curation面向。B文即提議 2. 改為50/50與 4. 改為5分鐘。此處不討論這項提議是否能改進,因為我也沒把握能跟你討論,我只是初步認為是有道理的,可以試試看。

CN區知名點讚師 @htliao應該對於這些都很熟悉,他的點讚效率確實是很不錯的。但如果你去問他,目前的規則是否讓他以最佳內容為主要考慮?我肯定他知道(就像我很清楚一樣),想要收益最大化,與內容好壞,其實關係不大,儘管不能說沒有關係。這裡說的「最佳內容」當然是主觀的,可以是他心中的,也可以是他認為別人心中的最佳即可,不要求是客觀事實。我想他跟我一樣,不會單純以點讚收益最大化為唯一考量,但這的考量占了很大的份量是一定的。

所以,與其期待SP持有者都能夠以「利他」精神來發掘好內容,不如盡量在規則層面優化,讓利他與利己能夠盡量地接近,這才是最好的辦法。怎麼做?我當然還不知道了,不然不就可以拿 丹拉瑞莫獎 了嗎?lol ... 大家好好想吧!

最後我可以說的一個我的觀點,當成是加值部分吧!

最後一棒可能是一切的關鍵


如果你夠了解curation,你就會知道,最後一個點讚者是最虧的。這道理很簡單,因為要獎勵先發掘好內容的人,反過來就是這結果。那,如果你去generalize這個觀察角度,甚至可以得到,沒有人想要在別人後面點讚的結論(因為誰想當最後的抬轎者呢)!事情沒有在現實中發生,那當然是因為很多最後點的人的考量並不是收益最大化。但這個邏輯缺陷,自始至今,Steem從沒能好好面對過。

我原本以為他們已經準備好面對了... 就是當Ned好久前提出Attention economy概念時,甚至後來藍皮書暗示了SMT的存在,我都以為那就是一切的解決方案。但似乎並不是。至少就我目前理解的SMT,也不是要解決這個的。

先說說為何這很重要。正常非區塊鏈的平台式媒體內容世界,具有一個自我完成的價值循環,閱聽者被收費(以各種收費機制)或是以注意力看廣告付出代價,得到內容,獲得滿足;內容提供者與創作者分享收費(訂閱或廣告),各安天命;廣告者付出代價,得到廣告效果,不能抱怨 ... 以上每個角色都可以從自利角度在這個內容循環裡得到好處,所以是個穩定可實現的體系。

Steem內容平台裡,就缺少了最後一哩路。最後點讚者,如何能從自利角度來點下去呢?可能的答案還是在於廣告商(不一定要叫這名字,總之是注意力的購買者,而注意力是有價的這點早已被公認)。如果最後一點讚,後面還是有廣告收益分成的可能性,那麼就從邏輯上,解開了這個問題,剩下的只是如何調整比例或方式的問題了...

到現在我還沒看到這個東西 ... 你們以後要是看到,再告訴我一聲好嗎?
page-not-found-688965_1280.png
暫時不從attention buyers的角度來想的話,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確保魚缸裡有好些夠大的魚,是以內容為考量,不計代價地在當最後一棒,這樣也行,事實上目前也有一些,在過渡期,暫時就先這樣過吧....


關於Steem十講,請參考:

[預告] Steem十講即將開始 ... 歡迎參與討論。
[ Steem十講之第一講 ] 行為的主體
[ Steem十講之第二講 ] Steem之鏈

引述關於討論的片段如下

為了表示對於好的見解的鼓勵,我每篇討論希望至少給出3次100%(大概會有$2-$3吧)給提出好見解或好的指正的參與者(如果太冷清就不排除從缺,請見諒),表示對於有價知識的尊重。注意,刻意讚美我的看法是沒有點讚的,但我會說謝謝喔!另外,我的點讚當然也是由我來判斷,這個判斷也可能是偏頗的,不認同也請見諒了!

images - pixabay

Sort:  

剛加入steemit community,讀了@deanliu大大的三篇文,雖然未完全明白,但吸收了不少。

而關於curation,以前大學主修文化管理的我在理解這詞時亦花了很多時間以不同角度去了解更多,可能各位可以參考一下現實世界的文化藝術行業。

如果硬要翻做中文,「策展」會是最貼近的,通常應用於exhibition/art program的建構過程,由0到100,由planning到preparation再到execution再到evaluation,所以要真正理解curation可能要看得更宏觀、更仔細。即是說,要在steemit真正做到curation,sp就不可能成為唯一因素,steemit上的curator可能都要在每次curation上經歷這些過程才能更有價值地curate出有質素的文章。那當然,在實際運作上藝文界的curator是一份工作,有要求是正常,而這裡只是blockchain的social media

另一方面,curator亦是作為creator與audience之間的一條communicative bridge,要了解到創作者的創作理念及表達方式之餘,亦要找到對應的audience;同時亦要了解audience需要什麼,感覺如何。而curation就是要在兩者間不斷溝通,不斷聯繫兩者。

即是說內容的curation並不一定是subjective的,但要做到專業或更有價值的curation,curator的要求及選擇就成為了關鍵。

小小分享,雖然對steemit未完全了解,可能當中有誤解處(多多更正、多多交流),但都希望出分力去貢獻更好的社區。因為我亦希望世界上有好的內容創作得到獎賞及傳播。

你這一番討論剛好是我略過沒談的部分,亦即我這裡說的其實是"curation",不是curation。差別在於"curation"只是在Steem上的點讚遊戲,距離真正curation還有段距離。

當然,即使Steem發展到更理想階段,也還不能直接從鏈的層次達到你說的這些,這些都是"人"的工作,blockchain頂多是facilatator或是tool的層次。我大概一個月前做的事情:organize一群人,報導SteemFest in Lisbon,就比較接近curation做的工作了,當然離專業還很遠....

所以,"curation" and curation,they are different.

認同。人是最重要的元素。
同時,我覺得有一些steemit上的contest organizer 是有做到這種step by step完成每個過程的curation,例如說#beersaturday
那些的內容傳播我個人認為也是一種好的curation。

不然不就可以拿 丹拉瑞莫獎 了嗎?lol ... 大家好好想吧!

我還在等人來猜這個呢,想不明白。 LOL

這.... 我以為很明顯啊,Dan Larimer。

当看到好的旧文章(还是少过七天的)时,我本能虽然知道点赞不会带来什么收益,基于为了激励作者还是会点下去。如果说要解决最后一部分点赞者的收益问题,感觉从比例上有下手之处。

例如以现在的 75/25 而言,分给 Curators 的 25 可以 再分成两部分:
1)10 依据现在 curation 制度分派给所有 curators,即早鸟分得最多,最迟的分最少。
2)15 平均分配给所有点赞者。

这样既可以继续激励 curators 提早发掘好内容,也可以让所有早到迟到的同分一杯羹。这很大程度上还可以限制流行的 self-voting。

你的proposal我看不出為何能限制self-voting,self vote重點在於拿到author's cut。

如果是 以当前的 75/25 收益分配当然不多。但要是 blocktrades 提议的 50/50 可以成真就比较有意义。

一篇文章以 $100 收益来说,75/25 之下前面的例子就锁定了 $10 来平均分盘给 curators。50/50 的话,大可以设定 50 curator reward 里的 25 为蛋糕, 那么所有 curators 的收益就大了,self vote 的收益也小了。

这样看来最重要的还是收益分配,把“均分蛋糕”比重设得越大,人们越乐意投票,但是curation行为越不值钱。“均分蛋糕”越小,后面的人不愿意投票,curation越值钱。话说,这样的讨论还真可以引发很多思考。

就是確保魚缸裡有好些夠大的魚,是以內容為考量,不計代價地在當最後一棒,這樣也行,事實上目前也有一些

這個我倒是覺得不惜當最後一棒也要鼓勵好內容才最符合大鯨的利益呀,利息再多也不及幣價漲(或跌)的快呀,雖然實際執行因著人性能實現多少就不知道了,畢竟Steem的發展與他們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搞砸了Power down也要13個星期不是?到時說不定就一文不值了,誰知道。

不惜當最後一棒也要鼓勵好內容才最符合大鯨的利益

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對於特定大鯨魚來說,最好的場景是:別的大鯨魚鼓勵好內容,我猛點我自己與親友團。

因此,放到全部來看,鼓勵好內容還是得要犧牲奉獻精神,即使是大鯨魚也只是自利與利他的距離小點,還是有差距的。一個解方必須來自於非鏈層次,就是人所認知的信用聲望(不是rep),鼓勵好內容的大鯨(至少是被認知為鼓勵好內容),有機會日後藉由好聲望得到更多眾人支持,或許這樣能夠彌補一些,金錢上或是個人成就感上。

curation就是從一開始加入就要鑽研的問題,在這個自由點讚的平台上,從一個角度切入,一些不常上線的STEEMIAN在浪費他們的SP,凡事有權利就應該有義務,點讚其實是一件應該每天也要做的工作。
在之前的兩講中,我也略略提到一個管理系統,既然REPUTATION是可加可減的機制,只要SET一個每個帳戶每天必要點讚的數目,要不然就降,我相信整個平台會白熱化起來。
另外,我知道很多人還在議論點讚給自己的問題,其實只要使用了點讚這義務就行了,點給自己最多也是一次,問題是要增加整體流動性。
其實,制定一個點讚守則在CN區來說也是百利而冇一害,以我所知,CN區每星期也有數據的相關報告,何不由我們開始動起來?

幾個可能錯誤:不點讚者所謂浪費SP,是自己受損而已,整體獎勵池不變,社會並不受損,因此沒有公共浪費問題。其二,點自己當然可以不只一次,無限多次都可以,規則並不限制你,社區文化那是後話。

指教之處在於:強制點讚是否有利於整體發展?這是有疑問的,因為「好的」點讚行為才是有益的,形式上的每日點讚並無助於,甚至有損於,整體發展。重點仍在於如何用機制獎勵出好的點讚行為,而不是單純點讚的本身。

謝謝糾正錯誤,那麼就是要從好的點讚行為作出發點去思考!

自来到steemit以来,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有价值的帖子之一。圣经云:“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会不会像现实社会一样,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或后来者没有进阶通道?还有一个问题:“抢点惩罚”是怎样惩罚的?谢谢!

分配問題是很後面要考慮的,不是現在,且現在也無法評估,因為很多事情都在變動。

搶點懲罰:30分鐘內線性負向分配你應得的curation reward給作者。看不懂就自己找答案吧,到處都有。

Resteem,被忽視的一個存在,把轎推出去誘別人來枱,雖然作用極少。

我看不太懂喔....

既然不想當最後一個,那轉發吸引其他人在自己後面點讚。一般文章小魚傾向看看就好,還是不會想當最後一個,VP留著點其他能賺curation的。被轉發的文章是大戶剛發不久的另作別論,預知還有一票人會來點,趕緊點下去。

這萬千STEEM(IT)十講夠用嗎⋯⋯

Resteem的功效很難斷定,取決於很多其他因素:包括Resteem的人follower裡夠大的魚多不多、他們看不看feed、看了又點不點喜歡的內容,每一項都是必要條件;另外,這篇被resteem的文章夠不夠被認知為好到願意在30分鐘後點,這也是個問題。通常,我認為resteem功效極小。

另外,小魚點讚反而容易大方,原因很簡單,除非這小魚真的很在乎蠅頭小利,否則「點好文章」的自我價值感通常高於那一些些多餘的點讚利益,使得小魚容易成為「好的」點讚者。

因此,常見小魚說大魚貪心,其實常常只是因為自己太小沒得貪心哪!但,換個角度說,SP分布盡量分散,讓「有好點讚特徵的小魚」數量非常多時,vote count與payout相關性越高,那麼也是一招促進點讚效率的辦法。

關於點讚制度其實有個小小想法,但不知道Steemit的建置者們是否已經思考過這樣的作法。

我的想法是透過作者與讀者的交流來確立這次的點讚為有效點讚。

也就是今天我看完文章後我喜愛這個文章並且點讚+留下我的討論,接著就讓作者來回覆討論+回讚來確認我的點讚為有效點讚。

以此來讓作者與讀者都可得到該點讚的利益與保持該文章的活絡。

不太可行。很簡單,你就從惡意者角度來思考,並且賦予惡意者最高能力(自在駕馭任何機器人),就知道,作者可以機器化verify一切點讚。

就算通過這樣的思考考驗,是否適合區塊鏈的特性,那又是另一道坎了。

謝謝來自三個月後的評論。^_^

耶!也是,沒有思考到機器人很進步,點讚+回覆都做得到。

I can not read the above texts of what you post, please tell me a little. I would like to know very much about what you post with what you got from the bullets in your hands

完整的看了一遍,写的非常好,看来我得好好补课去了!

謝謝了。^^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19
TRX 0.13
JST 0.029
BTC 58000.61
ETH 3105.20
USDT 1.00
SBD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