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必然成功steemCreated with Sketch.

in #rich6 years ago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何荷鸣(hehemingHHM)


在前几天看了一部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Becoming Warren Buffett)。在这里面可没有所谓的生意经,告诉你该怎么做就会成功。事实上有太多关于他的争议,类似的:

他的价值投资法换一个投资市场就没用了;
就是因为活得久所以才有的成绩;
他的迂腐不化早就不适合这个时代了……

“争议”这个东西从来不是用来搁置的,而是用来无视的。就如同日常中所谓的婆媳矛盾,职场关系规则等等,学会了它们绝对会让你的日常生活舒服不少,成为人见人爱的“好人”,但是对于人生的进阶也是真的没用。反而,当你选择了去解决去与之纠缠的时候,你就相当于明摆着的放弃了人生的更上一层楼——进坑了不想着赶紧出来,还想着怎么在里面待着舒服?

很多时候人们总觉得出现“问题”就需要解决,于是有了争议就是需要立马回应,有了争执就是需要做出反应的。但事实上,大部分“争议”说着说着就早已经脱离了讨论的范围,所谓的讨论变成了“吐槽”,每个人都恨不得把自己坑里的泥吐出来扔在别人身上好看起来自己是站在地面上。

当然,看了纪录片真正吸引我的还不是所谓的争议,而是看书的专注,以及做自认为正确的事。有关于阅读量之惊人在曾经的文章里也有提到《穷查理宝典》里查理·芒格几乎在每一张出现的照片里手里都拿着书。而“做自认为正确的事”其实也就是面对争议了,看起来“获得认同”对于首富这样级别的人物早已经不成为问题了,但其实每个人想要变得更好,都必然经历这番磨砺。

有关于“专注”其实属于贯彻整个片子的精髓,并不只是读书时的专注,而是做任何事都专注。看起来很简单,就好像说每天早睡早起一样,但是人们总会有理由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做不到。

就好像对于我来说,走神才是信手捏来的高超技能,可以轻易的“走”到天边回都回不来。有关于如何克服这一点并不是没有困扰过我,但是后来反而想得很开,因为觉得可以把想象力不固守在一个点上,就好像围着一个原点画圆那样,你可以很轻易的发散开来,所以不用担心想不到什么。这一点在写小说的时候简直成为了“灵感”的唯一来源,几乎任何一个关键的转折或者延伸都来自于我任由思路乱跑带来的。

但是,走神就好像任由自己随意吃胖一样,这个技能培养的足够强大的结果不是会让你吃成瘦子,而是油腻到迟早有一天你自己都嫌弃你。

天知道有多少次,明明想到的“点”因为思维不受控的发散,以至于我都得是反应过来这事之后再顺着原路兜一圈才能再找回来。找回来之后也不是轻松的事,专注的人只需要接着做下去就可以了,我却需要时时鞭策自己不受“走神”的诱惑——然后还经常不管用。

走神的坏处仅限于此吗?当然不是,同样的时间对于走神的人和对于专注的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看起来都是利用时间,但前者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后者则是不断磨练自己对于时间的利用率。造成的结果必然是虽然看起来同样的时间过去了,但收获的不同。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例如同样是减肥,有的人卓有成效,有的人甚至还越减越胖了——倒是很成功的增了肥。

任何东西都是有复利效应的,不管是金钱还是脑子里的知识又或者停留在书本上的内容,以及对自己的放纵等等。看起来巴菲特只是在专注的做事,但这份专注带给他的早已经不是100%的回报了,他也并不是只专注了这一天、这一年。同样,不够专注看起来害处不过如此,但其实会让自己收获到的只有越来越多的浅薄。

而说到如何专注的做事,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却不是简单的事情,对于已经有好习惯的人来说这就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积累打磨的技能,但是对于尚处在建立新习惯这个阶段的人来说却是一个做着做着一不留神就忘了的事。这很正常,而解决的方法其实就一句话:在实际的行动中不断去改善。

说白了,“专注”并不是在脑海里光想想如何专注于是之后做事就能自动专注了的,这就好像人们总说的做再多计划也只是“计划着失败”,但其实真正导致失败的并不是计划,而是人们的行动是否做到了及时跟进。换句话说,无论脑子里想的多周全的健身方法,不真刀真枪的练起来也还是没任何用。

当然,相比起来做事的时候需要足够的专注,也就是投入,更多人缺乏的反而是“在同一个方向上”的持续投入。而所谓的去寻找一个“更好的方向”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更好的方向并不是“找”出来的,而是做着做着在过程中看到了新的曙光。就好像如果有任何投资是每天百分之两万的回报,那这样的机会也早就被更有实力的人抢光了。人人追捧的复利神话不是一天达成的,反而可以说是时间与行动造就的门槛,导致了留到最后的人想不拥有那样的成绩都难。在后面那些逐渐腾飞般的回报出现之前,就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效果寥寥”的。这中间任何人都有无数的理由可以去放弃,以至于最终留下来的人享受那份高回报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毕竟有那么多被人耕作了一部分就没了主人的土地,不成为富甲一方的地主都困难。

在以前的文章里多次提到“少做事”,其实是从手段上达到专注的目的,但这就好像有人睡觉都失眠一样,在事情上的不够专注最终只会导致少量事情做下来也没效率。更多人不是不够“坚持”,而是总能坚持的做一件事两三个月就换下一件事做了,而并非把同一件事做的足够深入,足够极致。资源是有限的,分配不均是必然的,以至于想通过平庸的作品来撬动更大的回报,这本身就挺天方夜谭的。

大部分人缺少的并不是“实力”和所谓的机会,而是突破“普通人”的这个心,甚至他们也不是想当一辈子“普通人”,而是想当“财富自由牛逼又不用担当任何责任以及承担社会舆论讨伐的‘普通人’”。这就好像明明外表衣着华丽精美内里却非要藏污纳垢补丁漏洞才能舒服一样。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选择的机会,反而缺少的是在一个方向上持续进行的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做到了,则回报巨大。——这是很多人不信的,所以竞争的人直接少了大半。

说道“做自认为正确的事”这点,人们对于巴菲特的印象也是投资的时候不考虑绝对清楚以及等待合适的时机是不会出手的,而纪录片里也着重描绘了有关于把财富捐出去这件事上的思考与行动。当然,更包括争议。

“做自认为正确的事”从来是很多人避之不及的,尤其是当这个正确会引起周围很多人反对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大多数人会选择干脆不去做,而不是把生米煮成熟饭——但是又很奇怪,真轮到那些很可能倾家荡产的决策时,他们比谁都决绝。

在纪录片里,着重描写了巴菲特面对慈善的态度,是选择10块钱10块钱把钱捐出去,还是攒起来变为1000块再捐出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里面更无关好坏。相比起来大多数人,巴菲特可能更能明白“复利”的效应,以及金钱在整个运作过程中的变化。这就好像一个严格的运动员一样,每天的训练强度产生的效应,以及饮食与恢复之间的搭配,他们对此的感知远远超过普通人,以至于这也是为什么无论在运动还是饮食休息方面他们都对自己比旁人更苛刻。

这份苛刻在平时都是正常的,良好的,值得鼓励和表扬的,但是当这个场景轮到类似庆功宴这种地方的时候,反而就显得是那么的不通情达理了。同样的道理,巴菲特对于复利以及金钱的运作效应敏感性超过旁人,就类似于很少有人会几十年如一日的选择* 2.61、2.95、3.17 价位的早餐(并且选择的依据还是每天股市的变化)*,很少有人会连自己家墙纸什么颜色都不清楚,更很少有人在日常交流中刨出去能引起共鸣的交流外就不受控的走神的……

换句话说,任何想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都“不正常”。某种角度上,他们的“不正常”才是一种正常,而大多数人的“正常”则是一种没必要的正常。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有关人工智能的文章,里面提到人工智能做不到那些人类认为非常简单的事,例如正常的行走,叠衣服什么的。这在常态看来就是一种低智能的表现,但是文章却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人工智能相当于外星生物,它们要做到的并不是“像人类一样”,而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做到更好。

这个角度在瞬间把所有曾经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都打破了。换句话说,就是你原本以为人家比你差还在那苦口婆心的教诲人家,结果人家跟你比的压根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

大多数人定义“正确”与“正常”的标准都不是源于事物本身的好坏,而是别人的评价如何。说白了,整天活在自己七大姑八大姨的影子里,因为事实上就算听取了大多数人的建议,最终的结果也是自己一个人承担。相反,如果你去怪罪别人,别人还会说你“不懂事”。

有关于自身是否强大,时机是否成熟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强大的自己并不是等来的,而时机的成熟同样不是靠撞大运。任何人都想让成长的过程中更舒服一点,成效更快一点显现,在这里面大多数人最终选择了能够“最快速度获得认可”的方式。这就好像同样是做餐饮,有的人奔着米其林三星的标准去的,有的人奔着出门右转沙县的标准去的。而很明显后者的难度更低同时受众更广,得到认可的速度更快。

在商业行为中,有选择受众的门槛有时候比选择所有受众更重要。而放到个人上,你可以听更多人的意见,与少数人讨论,但是最终决定的只有自己。这一点做起来当然不容易,就好像很多人做投资的态度就跟街边闲逛于是买了一堆杂货一样,但其实如果选择让自己的资源在日常中随意的耗损,那反过头来发现没有过多的积累不是很正常的事吗?心甘情愿自己的资源轻易的流失,然后发现资源稀少却怨天尤人——这才是很搞笑的行为吧?

在面对外界对于这份苛刻的质疑时,其实巴菲特也没有什么过多的回应和解释,最大的解释以及说明或许就是到后来一次性捐出了财富的大多数。而在看整个过程的时候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这份“特立独行”所需要承受的压力,这不是一个“普通人”面临与家人的观念不统一,甚至算不上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本质上,这就是一个人严苛坚持自我于是看起来很“自私”的行为罢了。

记得在曾经上学的时候,我仅仅是自己每个月200块生活费的花钱,不买饮料零食,甚至连饭菜都选最便宜的“半份”,打水、洗澡都有规划的时候,就是有很多人说我“很自私”的。但其实我并没有让其他任何人这样,虽然事实上这样肯定也会让看到的人觉得不舒服(哪怕你并没有伤害到他们的利益)。为这件事我曾经非常苦恼。而后来身边人开始说我大方了并不是我这个人变了,而是我把原本节省日常开销的心思用在了别的地方。

对于巴菲特来说,他其实没得选。投资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任何东西都要让道于此,而有关的理念也自然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当人们用常理去衡量的时候,在“生命理念”面前怎么看都是愚蠢又没必要的超前支出。这就好像我明明知道如何合理运用200块钱一个月能够最妥当,但你却选择让我花在那些“理念”之外的地方,我就是死活不愿意的。我可以选择持久的过那些旁人眼里“清心寡欲”的生活,这在我眼里是必要的代价也是我很清楚又愿意承担的代价,没有什么痛不痛苦的。因为太清楚该怎么做,以至于别人的建议反而成了捣乱。

事实上,任何的“异类”行为需要承担的绝对不只是行为本身的代价,这里面包括了旁人的舆论甚至行动导致的违背。换句话说,你以为当一个学霸就只需要学习好,但其实还需要无偿给同学指导,然后效果不好别人还会反过来说你一顿。这就是每个人选择严格执行生命捷径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可以不严格执行,结果就是波动性导致完全无法比拟理论。但确实可能与周围人生活的时候舒服一点?

在影片的最后被问到是否恐惧死亡,巴菲特的回答是:我不害怕,我已经过了精彩的一生。

成功的方法并没有“唯一”,但我们都需要度过一个精彩又充实的人生,这也是成功最大的意义。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何荷鸣(hehemingHHM)


【更多精彩阅读】

关于到底什么是双赢:《少有人走的路,反而更容易走成》

关于资源利用的真理:《《货殖列传》的智慧》

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从无序的世界走向有序的世界》


这篇文章的Press.one地址:
https://press.one/file/v?s=573b94ec07cb2dda094c79b62098d969424612b320a55ce4305635a98626a46f47efe6f53a234d83cffc0e5d65bae2a02889e113e69a206605851c4b309fafb60&h=f5730dbdc431584f4a29f8d6fde18ae702ce1d2bfbd50505d8b9f426b43c46de&a=427431c39cb6a9b99660a516adae5dfbca477b46&f=P1&v=2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18
TRX 0.15
JST 0.028
BTC 62984.76
ETH 2472.53
USDT 1.00
SBD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