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事物的本质

in #business7 years ago

抓住事物的本质,其实就在于剔除掉不必要的影响因素,从而找到那个“点”集中火力猛攻。类似于擒贼先擒王。

生活中常见的把事物分出轻重缓急等,其实就是从表层剥清事物的本质来。人还不像机器那样死板,几件事堆一块就不知道如何解决了,但是很显然几件看起来不同重要程度以及紧急程度的事情因为时间关系被凑到了一起时,大部分时候引起的也都是焦虑。

而之所以能够做出区分来,其实就是因为不同事物在重要程度以及在时间紧迫性等不同维度下的一个重要程度不同。而这其实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至于近一年流行的思维导图,理清思路反而在其次了,莫名其妙的美观反而成了主体。

事实上,写一篇文章也好,又或者长篇的作品,搭建框架的作用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必要。至少如果是漂亮的思维导图,那那个框架几乎就不是写给自己看的了。本质上一个思想框架的作用在于给事物安装骨架,人们很擅长的就是把事情做多,但是如何把事情做少的同时能够把事情解决,其实才是硬道理。

就好像同样流行的“高级脸”这种,大部分定义的高级美并不在于皮相,而是在于骨相。而这种美在大部分情况下又能扛得住时间的打磨,而不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真的应了那句“岁月是把杀猪刀”的笑话。

以“重要性”和“清晰度”来评定事物的意义以及本质,在大部分的工作中已经够用了,但其实每个人都应该以量级的高低来不断地衡量以及要求自己。说“量级”可能并不直观,最简单的比方就是:五个芝麻和十个芝麻是同一个量级的;但是五个芝麻和五个西瓜就不是一个量级的了。

同样放在生活中,整理十份底层文件和做一个重大决策这也不是一个量级的内容。

但人们反而很容易陷入到数量的挣扎,而不是质量的提升上。可能的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数量是只需要不断重复,也就是惯性即可的任务。而提升质量却需要完成跨越,也就是前者是只需要站着不动就有电梯可以做到前进,而后者则是不断地迈步向前行进才可以做到变化。

同样这在时间上就更是所耗不同,前者可能花费一天的时间就可以把一个星期的文件整理完毕,另一个则可能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这在很多“争分夺秒”的人看来,是无法忍受的,但是他们却不知道一个合理的决策可以带给他们更多整理文件的工作。也就是工作岗位不会流失。

把“量级”的概念用在抓住事物的本质上,其实跟事物重要性的四象限一样,但事物重要性的四象限更可以看成是同一程度的事物划分,而“量级”却是一刀切般的把不重要的事物先剔除掉。换句话说,在量级看来,满地的芝麻和上面的几个西瓜、苹果比起来,是不值得花费心力再去考虑的东西。

这个方法看起来浪费很多,很多人会想满地的芝麻兜起来也能赶上一个西瓜或者苹果的价值了吧。但更多时候,只有人们不再纠结几倍的差异后,才可能集中注意力考虑量级的差异。

只有不盯着土壤,才能看到上面结出的果实。

之所以很多人宁愿做很多无用功,也不舍得花时间用来思考以及观察,并不是因为“勤奋”,反而是因为“思想上的懒惰”。宁愿做很多事也不愿意‘思考’,并不是很多人没有思考的能力,只是停下来思考就好像生活中的那一点“无聊”一样,是孤独的只能用来审视自己的,但是自己又很清楚自己绝对没优秀到可以随意“审视”自己的地步。所以宁愿把时间“杀掉”,也不愿意利用时间来思考,来看清。

就好像放在投资上,作为一个“散户”绝对不意味着赚不到钱,但是绝大多数人赚的钱都成了给交易所发奖金用的了,是因为散户在投资这件事上懒惰吗?恰恰相反,大部分人或者说几乎所有的人,每天做的最勤快最持久最耐得住寂寞的就是“盯盘”了,好像只要天天看着盘面走势就可以逆转局面出现奇迹一样。

他们宁愿把时间花在所谓的人人都知道的技术面上,也不愿意更不“忍心”闲下来不看盘面去分析到底什么值得投资。

在任何方面,不是说垃圾就不能成为被“忽视”的宝贝,但是大部分的人还就真是天天去捡垃圾,而且捡的还都是垃圾中的垃圾。还盼望着能“变废为宝”。

然而实际上呢?当你天天盯着鸡毛蒜皮的时候,那旁边就算有一颗珍珠你都会视而不见。当你决定去杀无数虾兵蟹将而不是抓大放小的时候,你就在放弃成为一个将军的可能。

前几天看《穷查理宝典》,感触最深的反而不是股神的收益率,而是可以耐得下心来,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看起来这是在做无用功,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如果自己是股神那个级别的,这个时候最该做的反而不是闲下来,而是拿着大笔资金去撬动更多的财富,利滚利嘛——这想法没有错,但还好你不是股神。

“有耐心不做事”其实比“做事”更难。因为“做事”其实是天性,在远古社会你要是呆着不动,最大的结果不是食物自动跑到你面前,而是饿死。反而“有耐心不做事”并不是为了长胖,而是用来思考和观察,只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才能真的持久带来回报。

同时“有耐心不做事”并不是为了永远不做事,而是持续的积累自己的财富,从而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一击致命。而不是有200块钱的时候,看到这个好就选这个,那个好又买点那个,结果发现有真正更好的却没资格进场。

同样,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做更有效率的事也同样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就好像明天就要考试了,平时成绩都是60分,那这个时候追求所谓的100分那就是异想天开。最需要做的反而是把能拿到的分坚决拿到,一分不落。同时略有难度的争取拿到大半,至于难题?放弃。

就像擒贼先擒王一样,我们抓住事物的本质就是希望提高效率,避免在无谓的事情上浪费时间。而其实提高效率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少做事

效率 = 产出 / 所做的事情
人的产出是很难提高的,但是所做的事情是可以减少的。

乍一听起来很不合理,更像是一种逃避的方式,尤其是在这个每个人都恨不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时代。以至于恨不得每一个小时都用来做事才好,但事实上却是这样做事的效率很低。一个人的成就并不在于做无数件平庸的事情,而是看做了几件满分的事情。

并且对于很多人来说,未必把每一分钟都利用到了有价值的事物上,如果只是为了“杀时间”,那么真的不如停下来休息。

每年励志减肥和真正实施减肥的人都不少,但是能持续到第二年的却没几个。然而一个人身材的好坏与健康与否,绝对不是靠那想起来动弹一下,懒了再等下一年来维持和建立的。同样,在工作中,很多人想要大包大揽,美其名曰锻炼自己。本心或许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却是做了很多80、90分的事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自己,但公司不是学校,培养你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考试得满分,而是为了业务获得更高的利益并降低成本。

而你的做法,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并且还没提高收益。

对于大部分成熟的人来说,做事的成功率反而不是最需要焦虑的问题了,而是对于事物结果的期待。

同样的一件事,追求同样的甚至更高的结果,然而只想在短时间内达成,那么所需要付出的也就会更多。同时,因为任何事情都需要经过时间的“发酵”,所以这就跟长个子一样了,不是你狂吃就能短时间拔高的。即便是处在恰当的生长期,也绝对不是一天10厘米的变化。

很多时候心急反而不是催化剂,而成了拔苗助长。在很多时候期限的规定或许是死的,但是对于事物的观察却是活的:

在饥饿的时候,看起来吃到食物才是第一位的,同时别人也都催促你赶紧吃到东西。但是在你心里却需要想清楚,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样饿着。是为了更好地美味?还是为了等待合适的人?只是茫然的饿着就好像会茫然的狼吞虎咽一样,忍受饥饿成了一个糊涂的行为。只有心里真的明白做事的目的的时候,那么无论是时间的紧迫也好还是别人的催促、命令也罢,才只是属于别人的。而不是成为自己的羁绊。

而之所以在解决问题中,耐心是不可或缺的,并不是说耐心是万事的灵丹妙药,而是只有耐心才是把你“定”在当下而不是一心幻想跑到美好未来舒服待着的妙法。

在很多时候,我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抽丝剥茧把事情越做越简单清晰,反而是越做越乱。这倒并不是问题有多难,而是所谓的问题解决好后可以享受到的畅快的这一需求,再加上一点心急就变成了越做越乱。事后回看,很多人也都会发现当时觉得英明无比的过程其实很愚蠢又扭曲,人并不是不够理智,火烧眉毛的时候谁都不会理智,只不过大部分时候我们的生活以及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真切的火烧眉毛。而是幻觉。

“少做事”和“耐心”有着同样的效果,一个是物理世界的慢下来,一个是精神的慢下来。

这其实有点违背“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口号,以及新时代摩尔定律的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追求,而且在现在“碎片化”生活的时代也有着相反的表现。但这绝对不是让你追求所谓的“诗和远方”,诗和远方的闲适当然每个人都值得享受,但事实上这就好像享受美味一样,为的不是沉迷于饭食里,而是更好的生活。

“逃离北上广”的口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作,但其实与其说是很多人都在怀念乡间的田野,不如说是对事业强度的一种逃避。任何事情做久一点但又没做那么久的时候,最容易产生自以为是的厌倦感,一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效,另一方面又没有想象中那么巨大的成效。这在曾经我们都叫做“瓶颈期”,但现在美其名曰“去远方”。

同样,所谓的“唯快不破”也不是指地位成就来的越快越好。学武功当然需要快,出招更需要快,不然还没反应过来敌人都给你一刀了,但绝对不是说一个小白可以在24小时之内迅速成为武林大师。

这些年科技公司的发展以及新品的发布都会表示“唯快不破”的口号,但需要弄明白不同产品人们最强烈的需求点是什么。一部手机,很少有人会用3年以上,所以大部分国产手机用半年就跑不动了。不过这也没什么,因为大部分品牌也都是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上新,人们买手机反而就如同买衣服一样,追求的是新奇。但如果一个产品人们的追求是安全,类似于医疗产品或者住房,那你这时候追求快速的建设,恨不得3天一栋房子就盖起来了,这样速度的产品估计也没人敢买。

“耐心”并不是指没效率,反而恰恰是为了保持住效率才需要耐心的。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做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耐心不做事”才是需要学习的事情。

有一句话用在现在很合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事实上,哪怕当个乞丐,也还有丐帮呢,也就是你还有成为“帮主”的这样一个成就人生的机会。但是如果今天做A看见别人做B有了成果,就立马转过去,看到D有了更好的机会,于是再过去。兜兜转转之下,得到的只会是失去时间的痛苦。

重要的不是开了多少头,而是结了多少尾。

Google深度学习算法、Google大脑的发明人杰夫·迪恩,在Google工作了近20年,成就其实只有个位数,但是每一项成就都足以改变世界。每一篇论文的引用数都有几千次,最高近三万次。大部分计算机系的教授一辈子的贡献抵不上他的一个项目,一辈子论文的引用数,抵不上他的任何一篇论文。

所谓的多与少,在量级面前什么都不是,再多的芝麻也难以比肩一个西瓜。

很多的时候,我们看见一个“机会”就不管不顾的奔上去,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有实力,而恰恰是更多人看不清自己的实力。

前不久看一句笑话,是一个国外知名作者的父亲,他去参加Party就感到很沮丧,因为里面年轻漂亮的姑娘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因为年轻的姑娘们知道,这大叔不是自己该关注的对象。她们要的是同样年轻的小伙子,或者真的无数身价的爷爷~

搞明白这点其实挺容易让人感到沮丧,但是搞不明白却只会有稀里糊涂的日子,大把的损失和毫无正向积累的生命成本。而且,我们在未来还有的是讨论这些问题的机会,慢慢来~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何荷鸣(hehemingHHM)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2
TRX 0.26
JST 0.040
BTC 98409.57
ETH 3478.48
USDT 1.00
SBD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