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外听竹——浅谈艺术

in #cn6 years ago (edited)

体裁如何,升月隐山;
情境如何,落日映屿;
气魄如何,收霞敛色;
议论如何,回飚拂渚。

——在我看来,此诗句道出了书画艺术作品能有的高度。

01
什么是艺术呢?
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往往一片混沌。人们还没有语言,不知道时间,也分不清现实和意识虚幻。但是随着心跳、随着视觉、随着所有感官触觉的发展,人们体内凝聚的情感需要表达,需要释放。

中国的绘画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学术上习惯把汉及之前称为“上古绘画时期”。源头上的作品是先民们最生动、质朴的情感表达。

绘画以外,舞蹈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闻一多曾说过:“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分的表现。”

所以,富有情感的创作就是艺术了吗?是的,但这个概括并不完善。
应该说,从古至今,这个问题都不存在最终的、完满的答案,可以预见,将来也不会有。
为什么?
因为“艺术”和“非艺术”是艺术发展中一条铁一般的定理,它们永远交织在一起,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02
什么是艺术真实和艺术虚假?

关于艺术的真实,教科书式的回答是这样的——
所谓艺术的真实,就是在艺术作品中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形貌色彩。

但真实就是艺术吗?
这个问题从中国绘画理论中的“形”和“神”中可以找到答案。

齐白石老人有一个原则就是从来不画他没见过的东西,但他同时也说过:哪怕所画的形态在“似与不似之间”,也要把内在的精神表现出来。
苏轼也说过:“作画求形似,见与儿童邻。”画画如果只追求外表的相似,那么跟儿童涂鸦没什么两样。

所以中国绘画更多是把重点投入在事物内在的、深层的、本质的层面上。这就是艺术虚假的部分。
真实与虚假相互衬托,这才是更高的艺术形态。

举一个更鲜明的例子——
南宋郑思肖画了一株兰花,在现实生活中,兰花本应根植土地上,但是他的这幅画里并没有土,兰花虚虚地漂浮在空中。
于是人们质问:土呢?兰花怎么不是种在土里?
郑思肖痛心疾首地回答道:土都被番邦夺去了,你不知道吗?
哦……原来这幅兰花,表现的是失去故土的悲痛以及画者浓浓的爱国情怀。

从这一层面来看,艺术的本质不仅仅是如照相般把事物的形态描绘出来,而且还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03
在西方,同样也存在这个艺术命题。
传统西方艺术的根本特征是求真写实,他们认为真实就是艺术的生命,没有真实就没有艺术。

然而随着绘画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照相机的发明,这个观点似乎走进了死胡同。
毕竟一架相机就能端走无数画家的饭碗,照片更写实,如果说真实就是艺术的生命,那照片就是全部艺术了吗?

这个时候,现代派艺术登上历史的舞台。
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说到: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与客观物象无关,绘画作品中的形象是画家情感的表现。

他这个理论是如何得来的?
是凭空的否定吗?
不是,它是根植于传统艺术的一种反思后的领悟和创新。它是一种对写实形体和写实色彩的反叛。

从另一个伟大的画家身上,我们也可以较为清晰地窥探到这一点“创新”的规律——毕加索。

毕加索在创作《亚威农少女》后说了一句艺术史上最牛X的话:让优美灭绝吧!

很多人说看不懂他的作品,像儿童涂鸦一样天马行空,那么是不是“看不懂”的画作就是艺术呢?
不,这只是艺术范畴中关于“美”的一个命题,也是继承与创新的一个体现。

1746年,法国艺术理论家夏尔.布托提出“用美作为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此后,辛莱更为直接地补充道:
“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必须给美让路。”

在这样的传统理论上,西方现代派开始反对艺术中的美。
然而这种反对不是肤浅的,它是根植于传统艺术的一种改革创新。

纵观毕加索的艺术生涯,他的画作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后期的那种形态,他从初涉艺术开始,走过了无数岁月,经历了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和原始主义、又发展至立体派革命、衍生出立体主义、接触了超现实主义,在人生的后期阶段,又因为身处战争,而领悟到了更深层次的,战争与和平方面的意义。

04
回到我们中国。

“汲取外来文化的某些优点作为养分,咀嚼消化成自己的东西”是中国艺术的一条成长道路。

在艺术发展史中,创新的流派和人物层出不穷,艺术家们追求某一风格或者自成一派都是合理的。
但这个风格并非凭空自创的,正如黄般若先生所说:“新派亦有临摹,旧派也有创新。”创新并非全盘否定过往,继承是创新的前提。

上古时代的绘画更多是对物形真实的追求和把握,同时带有巫术崇拜;到了秦汉时期,受统治、经济发展的影响,绘画逐渐转化为“道德宣化”和注重表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这就是一种内在的继承和创新。

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天下,政权的更替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人们个体意识开始觉醒,这就为后来的人文精神拉开了序幕。

到了南北朝,西域佛教文化流入,在印度发展丰厚的佛教画传入中国,中国绘画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绽放出了美丽的光芒,比如堪称佛教绘画巅峰的敦煌莫高窟。这是一种吸收外来文化的艺术创新。

在中国绘画领域,改革与创新已逾百年的历史,出现了许多位艺术大匠,比如借助西方画谋改革的林风眠、徐悲鸿、高剑父、张大千等等。

絮语:
Emmmmm,其实吧,这也许连浅谈都说不上,这篇文章是我整理出学习笔记的一部分,这里提及的“艺术”基本上指的是绘画类。

关于文章最后提及的中国留洋画家,在我看来,他们每个人的艺术征程都是漫长曲折乃至伟大的。
一直都想写,但是不系统,目前写了几位艺术家,比如常玉,比如潘玉良。

但是除了个人生平事迹,更多的我是想从他们为中国传统艺术带来的改革和创新着重写起,无奈目前我了解和学习到的实在少得匮乏。

夜已深,睡了。改天再聊~
PS:虽然画少话多,但不妨碍这真的是一篇我诚意奉上的干货,喵~

Sort:  

在我而言,藝術是對作者的情感或訊息的表達,所謂好的藝術則是社會大眾,即majority都認同的藝術作品。

只要是能表達作者所想,什麼形式都可以成為藝術,不論繪畫、舞蹈、文字、音樂、攝影,都只是媒介

正如以上所講,藝術好與壞,既是主觀,也是客觀,主觀在欣賞者個體的認同,客觀在主流的認同,至於現在的好藝術,大多是名人或權威者的主觀認同,帶動著大眾造成的客觀認同

至於技術,則是集前人經驗,讓作者更容易去表達訊息的手法,但往往一些走入死胡同的人,就把技術看待成藝術

好吧,我不是學術流,我不懂解釋,我只是不喜歡一些學者愛用理論去判別藝術,我是不懂藝術的,我覺得美就是藝術,蘋果就是藝術之一了~~

哈哈,對不起,其實我連你什麼樣子都不太清楚,我都覺得最後那句有點假!我還是睡覺了~

给你赞一个

嗯,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美和艺术的定义,我也不喜欢有些人用自己的片面的理解去“抨击”别人的艺术作品。不过这个涉及到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一系列问题,我不会花时间在那一方面。
于我而言,我认为尊重传统,同时有个人特色的,顺应自然的,就是艺术。
从你的观点来看,并非不了解艺术哦~不要谦虚。
我是我爸妈的艺术品,哈哈哈~🍧🍭

😂 你俩在这飙论文吗 @aaronli的重点绝对在最后

涨知识!学习了。

你那里天气如何?听说有才的人都去参加 “三个一” 活动了呢,你要不要去耍耍?如果不想再收到我的留言,请回复“取消”。

这个理解真是很令人受启发

谢谢~🍭

大半夜的,看得我好渴。
理工狗最缺的就是艺术欣赏水平,这段时间在断断续续地学习艺术理论(毕竟需要天赋的艺术是学不来的),向您学习

请你喝茶🍵~
我觉得学理工的浪漫文艺起来也是惊人的,如果喜欢艺术,多来看看我滴文章,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向您学习那是必须滴~
就是补课补得有点点辛苦~~~

别把我叫老了哈哈,向艺术前辈们学习。不辛苦的,当作一种享受🍭

哈哈哈,您是尊称,能者为师,无论长幼。
要说老,我是真老啦,感觉自己80了~~~

活活把“辛莱”看成了“苹果”

辛莱哭晕在坟墓里,哈哈哈

这干货我吃了,找周公去,晚安~

哈哈,早安~

画画我不太懂啦,但是我很喜欢跳舞,那种不拘于形式的放任自己肢体伸展,超开心的

不如跳舞~谈恋爱不如跳舞~

对画了解不多,更谈不上中国艺术。谢谢你这一篇干货!

不用蟹~谢谢阅读~

哈哈哈

受教了

Posted using Partiko Android

😋🍩🍬🍰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9
TRX 0.12
JST 0.032
BTC 57824.15
ETH 2965.89
USDT 1.00
SBD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