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为暴君?| 月旦评

in #cn6 years ago (edited)

如果某人因心慈手软而丢了江山,刚毅暴烈的人或许会责问他:为什么不做强者,难道担心被骂为暴君?暴君当然不是什么雅号,但在许多人看来,或许还是比窝囊废强。问题是,我们从正史所得之教训,不正是暴君们丢了天下吗?君王们一旦身临险境,应当选择做仁君还是暴君?对此,能有标准的答案吗?不妨先看一些历史事例。

刘璋

无论从正史还是演义都能看出,三国人物何等英雄!如果突然冒出一个窝囊废,就会十分显眼,很被人不屑。那个被刘备夺了江山的刘璋,就正是这样一个窝囊废。

刘璋(?—220)与刘备一样,也是汉廷宗室,继其父刘焉做了益州牧。刘璋与汉中张鲁交恶,感到蜀中受到威胁,于是接受其部下张松、法正等人的建议,迎刘备入蜀相助。211年,刘备率精兵良将进入蜀中,刘璋竟然毫无戒心,亲率文武百官盛情接待,供应丰盛的物资,只望刘备助他去讨张鲁。但刘备却另有打算,就在进军汉中的次年,还军直取刘璋,214年围了成都。当时成都尚有精兵3万;刘璋在蜀中颇得人心,军民都愿效死抗敌。可是刘璋却以不忍连累百姓为由,开城出降,将乃父留下的这份好端端的遗产,拱手送给刘备;他自己则被刘备安置到南郡公安当逍遥公去了。只是到孙权袭取荆州后,授刘璋益州牧,驻秭归,刘璋的境遇才有点象征性的改善。

史上对刘璋的评价颇多歧异。一般人认为他愚弱,也有人说他仁慈;《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价则有点严厉:“璋才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乘致寇,自然之理,其见夺取,非不幸也。”这就很有点成王败寇的味道。陈寿乃蜀中本土人,对蜀中旧主却无半句好话,刘璋父子两代在蜀中的统治,恐怕也谈不上很成功。

且不说如何评价刘璋治蜀的功德,能肯定的是,正是刘璋的软弱退让,才使蜀中江山如此轻快易主。那么,刘璋是否完全错置了他的角色?他难道不该学一学三国时代遍地皆是的豪强枭雄,强硬振作,刚毅果断,杀伐无忌,只要保住江山,宁背暴君之名?这种思路不免面对两个问题,它们分属事实层面与道义层面。

首先,一个强硬甚至暴虐的刘璋,就能改变江山易主的命运吗?回答是:可能,但并非必然。刘备与刘璋两人,都不过是乱世军阀而已,谈不上有不同的治国理念或治理模式,在资质与声望上也没有明显的高下之分。无论两人最初的意向如何,最终在蜀中必有一争。至于胜败如何,就完全决定于双方的实力与权谋了。刘璋拥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倘能审时度势,除恶务早,刘备何能轻松入主成都?刘璋就不能在刘备立足未稳、反相未露之时,袭而杀之?为保江山,即便屈杀一个刘备又何妨?然而,刘璋的愚弱、迂腐、顾忌,注定了他干不了这种事。刘璋就是认定自己宁做仁者,不做暴君,这就只剩下丢失江山一条路了。当然,即使刘璋有一个雄主的胆略,也不能肯定他就一定能赢;如果败了,就只有怨皇天负他了。

其次是道义问题。在刘备助刘璋讨张鲁、并无明显进犯成都意图的时候,如果刘璋先下手为强,乘刘备、张鲁两虎相斗之时,顺势袭取,剪除后患,他心中于理有亏吗?这当然非君子所为,等于是见利忘义,以怨报德了。如果刘璋就是诚心固守他的道义准则,绝不先发制人,即使因此而败于刘备亦不反悔,那么,这也不过是他的选择,他人无由置喙。或许,有人会指责刘璋,仅为一己之清誉,就牺牲了拥戴他的民众,岂不失德?然而这种指责也未必合理。难道蜀中百姓在刘备治下,就一定更坏?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在对待刘备这一点上,刘璋完全有权利选择做暴君;至于他能否因此而赢,那就看他的智谋与运气了。如果刘璋执意选择做仁君而不悔,人们也没必要指责他;这种选择也无损于他人,不过是改变几个蜀中官员的命运罢了。

路易十六

略读了一点世界史的人,都知道路易十六是死于断头台的反革命者;却未必知道,在法国历史上,路易十六究竟是暴君还是仁君。

路易十六(1754—1793)是法国波旁王朝的国王,1774—1792年在位。他是路易十五之孙。在位期间大权落于王后,逐渐陷入统治危机。因财政拮据,急于落实税收,路易十六被迫于1789年召开三级会议,导致与第三等级严重对立,终于酿成革命。革命后,路易十六公开宣誓维护宪法,为民众所拥护。但随着革命渐趋激进,国王与议会的对立逐渐加剧。1791年,路易十六出逃失败,回巴黎后受到严格控制。1792年,路易十六遭到拘押;1793年1月21日,他在自己设计的断头台上被处决。不久前发现的行刑官写于1793年2月20日的信,记载了国王临刑前对人群的喊话:我死得很无辜啊!

在法国大革命中及之后,路易十六都是备受争议的人物。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他是暴君吗?如果他选择做暴君其结局将如何?值得当暴君吗?

今天对许多人来说,对第一个问题似乎不再有什么争议:路易十六不仅不是暴君,而且是法国历史上少有的仁君。在1989年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的庆典上,法国总统密特朗——其左派形象是尽人皆知的——表示:路易十六是个好人,将他处死是一个悲剧,但也是不可避免的。此人性格软弱,只是不会统治国家而已。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米涅的评价则更详细:路易十六以其胸怀与品德来说,最适合于他的时代。当人们不再接受专制政治时,他就自愿放弃专制;当人们愤恨于荒淫挥霍时,他洁身自好、生活俭朴,关心他爱好的修锁手艺胜过关心宫廷排场;当社会呼唤改革时,他尽力推动一些改革。他正直、善良,宅心仁厚,但性格软弱,这就无法胜任改革重任。砍下欧洲历史上少有的一位仁君的头颅,或许是法国革命的最大悲剧之一。

至少从逻辑上说,路易十六可以选择做暴君。在三级会议上,他从一开始就不必退让于第三等级;当他与议会的争执无望解决时,他不妨断然解散议会;当“套裤汉”们在巴黎街头发动暴动时,他可以调集军队镇压;当雅各宾党人夺取权力、滥施暴行时,他可以施展计谋,果断处置激进派头领……。在所有这些事情上,他未必一定有胜算,但那时他仍然获得许多法国人的爱戴,在与少数激进分子较量时未必没有优势。如果他在勇敢的摊牌中能够得分,或许有可能根本扭转时局,将法国导入君主立宪轨道。没有人能够断定,路易十六的另一种选择是完全不可能的。然而,路易十六终究没有那样做;从其秉性来说,他似乎也不太可能那样做。

似乎有很强的理由支持路易十六的强势选择。如果是这样,路易十六固然可能落下暴君之名,却能使法国免除后来长达数十年的徘徊反复,免除无数生命财产的损失;法国人民在革命后九次修宪、五造共和这样一番曲折经历,怎么说都不是一种幸运。而且,路易十六似乎可以指望,在经历长时间的历史沉淀之后,法国人民终究会认可他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选择,洗刷他因此而染上的所有污秽,给予他某种客观公道的评价。

然而更强的逻辑却是:如果他选择做暴君,那么他双手肯定会沾满反对派的鲜血,他将被当时许多人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亦将长久地遭人唾骂。或许,这还不是最坏的;更坏的是,他所选择的铁血手段,将在法国历史上树立一个极坏的标杆;他将以自己的恶行,启示未来的强权者,为保住权力而毫不犹豫地让街头血流成河!可谓罗马帝国优等生的高卢人,最不缺少的就是铁血手段;如果路易十六选择当暴君,唯有大大加强这种血腥传统,这岂是法兰西之福?况且,路易十六即使用铁血手段,也未必能将国家导向正确的轨道。

巴列维

20 世纪不知有多少王冠滚滚落地,很少值得人们惋惜。但伊朗国王巴列维的倒台,或许是一个例外。

巴列维(1919—1980)于1941年继任伊朗国王。他一方面巧妙地在大国之间周旋,巩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继承其父的现代化改革路线,坚定地实行激进的所谓“白色革命”,全面地推进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的现代化与社会的世俗化。这些改革严重地触犯了传统宗教势力。1978—1979年,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了激进的伊斯兰革命,迫使巴列维于1979年1月流亡国外。

当巴列维拖着60岁的病躯黯然离开伊朗时,其内心想必沮丧至极。这个抱负非凡的高傲的国王,一直以2500年前的古波斯君主的后裔自居,以缔造现代化的伊朗为职志,几乎将自己的毕生心血贡献给了国家的现代化事业。现在却在自己的国家永远失去了容身之地,只有埋骨异乡了。不是他背叛了人民,而是人民抛弃了他;他走得太快太远,人民跟不上也不愿意跟他,人民离不开已有1500年历史的伊斯兰传统,而对2500年前的古波斯帝国,则不再有什么印象。这样,巴列维的现代化的伊朗失败了,而霍梅尼的伊斯兰的伊朗胜利了。巴列维流落异乡,郁郁寡欢,疾病缠身,第二年就在开罗去世了。

不同于优柔寡断的路易十六,巴列维是一个强势的国王;否则,他也不可能将自己掀起的现代化运动搞得那样风生水响。但他完全谈不上是一个暴君。对于桀骜不驯的反对派,他或许有一点严厉,但根本谈不上暴虐,较之于继起的严酷的伊斯兰统治尤其如此。他带给伊朗的东西远远超过人们的期望,但人民并不领情。只是过去许多年之后,当所谓的伊斯兰革命将伊朗人推向严厉管控与贫困的时候,一些人才暗暗地想起巴列维的好处。

当伊斯兰革命的烈火烧遍伊朗,开始吞噬巴列维苦心经营数十年的现代化改革成果,进而吞噬整个王朝时,巴列维想过采取铁血手段,挽回败局吗?巴列维手中不是有足够多的现代化武器吗?但巴列维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不可能不以理性思考来评判形势,因而不可能不知道他的机会已经逝去。他眼看着自己的舞台嘎然倒塌,没有试图为挽回局面而最后一搏。这样,他既不曾是暴君,最终也没有打算做暴君。

如果巴列维不是选择悄然退出,而是决然地垂死一搏,他不可能有任何胜算。这样的结局,对于伊斯兰革命谈不上什么值得一提的影响,而对于巴列维个人的影响则很可能是致命的:他在伊朗人民心中留下的最后一点点正面记忆将荡然无存,暴君巴列维的形象将长久地凝固在伊朗的民族记忆中,尽管纵观历史,巴列维怎么都不应该是一个暴君。

当暴君可乎?

还得明确一下:何谓暴君?鉴于已有许多众所公认的暴君浮现于历史中:秦始皇、隋炀帝、尼禄、希特勒、斯大林……,暴君的形象似乎不说自明。不过,为了本文的目的,此处在更明确的意义上使用暴君一词,它指符合以下条件的统治者:

A 具有强势的专制权力。

B 不受法律限制地、过度地运用暴力。

C 造成血腥后果。

上述三条肯定不为文明的法治社会所乐见。因此,暴君不可能受到文明社会的欢迎。然而,在某些历史时期,暴君仍然得到适度认可乃至欢迎,例如凯撒、克伦威尔、罗伯斯庇尔甚至斯大林都是如此。这一令人困惑的矛盾,源于看待暴君的不同角度。

首先是功利的角度,它的要义是成功,而很可能暴君更有希望获取成功,这在革命年代或战争时期尤其如此。人类的文明之旅并不平坦,常常要越过一些风险万分的急流险滩。在这种时刻,那些抱负非凡的铁血强人,更有可能实现某些特殊的国家目标或社会理想;然而不幸的是,正是这些强人离暴君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其次是道义的角度:暴君之所为,违背今天越来越被普遍认可的文明价值,不能不为任何信仰与坚守文明价值者所弃绝。暴君或许会因成就了千秋功业而饮誉当世,却肯定逃不脱千古骂名.

功利与道义何者更重?对此未必有社会共识;唯因如此,在考虑“何不为暴君”的问题时,才难以面对一致的舆论,在盛行成王败寇的时代尤其如此。但在一个日趋文明的时代,功利的考虑肯定愈来愈难以抗衡对道义的追求。在对道义的普世呼吁面前,功利不仅愈益显得狭隘,而且愈来愈成为不可能。当代那些臭名昭著的暴君,固然肯定输了道义,也谈不上真正成功,实际上也输了功利。像希特勒、斯大林、萨达姆一类的盖世枭雄,他们的成功何在?这不应当启示所有追求宏大目标者:宁输功利,也绝不为暴君吗?如前面提到的,路易十六与巴列维都没有选择做暴君,这或许主要是情势使然;但能肯定,他们心中就完全没有道义与千秋评说的考虑吗?

或许,今天人类终于已认识到:

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借口选择做暴君,都是不值得的。

Sort:  

很有思考和见解的文章,非常不错,赞一个

月旦评语:
要成事,有时可能真的不能太要脸。但是性格跟教育培养让一些人无法改变骨子里的风格,所以,都是命。

时代造英雄

@ancient-light, 关注你很久了,一起来搞点事情吧!

@ancient-light, 这是小可可我在steemit最好的邂逅,好喜欢你的贴(^∀^)哇~~~ img

BTW, @cn-naughty.boy 淘气包你个死鬼,上次送个LV的A货给我,你现在还好意思出来...

你好吗?码农,你要去研习一下艺术了;文青,你要去学一下编程了。如果不想再收到我的留言,请回复“取消”。

Congratulations @ancient-light! You have completed the following achievement on Steemit and have been rewarded with new badge(s) :

Award for the number of upvotes

Click on the badge to view your Board of Honor.
If you no longer want to receive notifications, reply to this comment with the word STOP

To support your work, I also upvoted your post!

Do not miss the last post from @steemitboard:
SteemitBoard World Cup Contest - Quarter Finals - Day 2


Participate in the SteemitBoard World Cup Contest!
Collect World Cup badges and win free SBD
Support the Gold Sponsors of the contest: @good-karma and @lukestokes


Do you like SteemitBoard's project? Then Vote for its witness and get one more award!

会当暴君还是仁君得看个人的八字性格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33
TRX 0.11
JST 0.034
BTC 66438.74
ETH 3268.32
USDT 1.00
SBD 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