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

in #writing7 years ago

​回答问题之前,请先看下图,左边是原版的《你的样子》中英文歌词,而右边是机器仿写出来的文字,看一看,现在的机器学习已经能到达什么程度了?
1.png
图片来源:今日头条李磊博士在《AI辅助写稿》的分享

右边是完全通过算法生成的句子,通过大量的机器学习,现在不仅可以仿写同作者风格的句子,甚至可以以另外一个作者的风格去写出来,例子中就是以好妹妹乐队的风格,仿写了王晓天的歌词。

这就引出了问题:作家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87e19207009b44c9a7a66549850f91a0_th.jpg

越是惶恐与不安,越需要去面对现状,虽然趋势的发展已经不可逆转且会浩浩荡荡的往前进,那我们就更应该去深入研究,与其共同协作,进而预测未来的发展,这才是更好的方向。

凯文·凯利在《未来25年的十大科技趋势》演讲中说道:

一个好的问题会引出更好的其他问题。所以提问是我们创新的一个来源,我们如果要好的答案去问机器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我们要一个好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找人来提这个问题。
所以具体些,现阶段我们更应该问的问题是:

机器语言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随着各大内容分发平台的完善,越来越细分的内容与点对点推送,其实,人工智能的运用早已经深入我们获取方式中。就拿今日头条举例,前阵子听了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科学家与技术总监李磊的分享后,让我对于机器写稿及学习原理有了基本的了解。

AI小记者小明,是基于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理解和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2016年的世界杯期间,实现了 “实时比分数据+图像数据库(实时上传现场拍摄照片)+网上的文字直播” 的自动处理过程,完全替代了了人类记者的工作。
clipboard.png
图片来源:今日头条李磊博士在《AI辅助写稿》的分享

其中很厉害的一点是,除了传统的抽取式摘要技术(即从原文中抽取,不改变句子本身和顺序的机器学习),还有概括式的提炼出中心思想的摘要技术(用自己的话写出原文的中心思想,并不一定出现在原文中)。这个就非常厉害了,也就是说,经过学习人工写好的摘要,日后完全能够实现提炼任何文字的重要文字。

还记得初高中语文学习让你头疼的是什么吗:阅读理解,写出中心思想大意……

2.jpg

除此之外,今日头条还能够抓取人物画像,通过后台知识图谱数据库,实现精准推送内容,这也是现在就很多人工智能公司研究开发的方向,最终实现流量的导流及转化。

还是试着回答最初的问题:作家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不会。只要是创意性的工作,就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07b0139aeed4b5837be3e6d5aef01be2.jpg

图片来源:吴卓浩演讲PPT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明:想象力与维度。

这两者其实内在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我认为,想象力的本质是:能将不同维度的事物联系起来,并形成逻辑自洽的能力。
这恰恰是现阶段机器学习无法抵达的阶段。计算机的本质是进行逻辑运算,而它们的根本结构和人类的人脑就是不一样的,而这从物理结构层面就开始决定的区别,所以计算机暂时还无法跨越这道坎。

再怎样仿写,哪怕能将刘慈欣的《三体》以韩松的笔调写出来,将韩松的《宇宙墓碑》以刘慈欣的笔调复述一遍,也只不过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拷贝罢了。

也就是说,机器怎么也写不出《三体》第四部。

即使是学习,也只是学习到了旧有的文章及情节内容,却产生不出启发性的时代性作品。

假如机器写作在十八世纪后期已经成熟,却一定写不出《傲慢与偏见》这样在英国小说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对于当时英国经济现状及各类制度的隐喻,以及小说技法结构的贡献,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反过来,人类也无法去和计算机比单维度的能力,如围棋、数字计算等等。

未来,人类需要接受AI,摒除恐惧心理,才能够学习如何与AI协作。从人类拿起骨头作为打猎工具,到学会保存火种,从四大发明再到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互联网时代,我们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与工具反制可能性的挑战,但是我们有想象力,就不怕被超越。
Cgqg2Fd3k2yAc_YQAAGeBJlMDJg588.jpg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共帐号:
恒知几在思考(微信号:hengzhijizaisikao)
配图若非署名原创,则来自于网络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7
TRX 0.26
JST 0.039
BTC 94381.33
ETH 3339.67
USDT 1.00
SBD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