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我在清华的青春,可能都被狗吃了

in #cn6 years ago

很难身不在场的评价这部电影。

清华百年的时候,恰好在园子里,恍惚间似乎还有着当年电影拍摄的旧闻。开头的校钟一下子拉起了记忆,陈鹏牵着王敏佳的手穿越校园的起点就是当年几乎每天都要去的地方;张果果温柔抚摸的那只胖猫叫作“馆长”,自习时经常看见它旁若无人地晃来晃去。

即便是对于片中所讲的历史,也是再熟悉不过。说来好笑最为亲切的居然是西南联大那段,因为本科的学校是联大里现在最为弱势的那个,因此比起清北来更喜欢给学生灌输“祖上曾经阔过”的印象,联大的历史隔三差五的就被拿出来说一说;犹记得校园里还有个碑,在它的前面还参加过纪念活动。

当看见片尾的陈省身和穆旦,更多了一分亲近感。

20年代的梅贻琦和泰戈尔访问清华都是开学就要讲的校史,园子里有个很经典的话剧叫《马兰花开》,所以陈鹏一出来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而陈果果的故事,看看朋友圈大概也能知道一二。

但是对于这个呆过三年的地方,又确确实实有着身不在场的疏离感。

校歌的调子能哼出来,但是词现在只能记得开头一句“西山苍苍”,甚至“立德立言,无问西东”都是通过百度来的。

见识过原生的清华同学的优秀,自知不仅天资不如,连勤奋都不如,如同那句“比你牛逼的人还比你努力”,然而一向怠懒,用力了之后发现努力勤奋本身便是可怕的天赋。

性格孤僻古怪,踉踉跄跄地混过毕业,只觉得自己就是个过客,隔壁哥们早上6点起床几天几夜满园子拍毕业照,我却整天宅宿舍睡得昏天黑地。
出来之后更是绝了缘,至今甚至混到了和整个世界背过身去的地步。三年的生活和记忆当然不可能抹去,但是在物理世界中屏蔽来自过去的一切倒也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

又身在其中,又身不在场,带着这种矛盾混合的情绪,看完了《无问西东》。


作为一部向清华百年献礼的“命题作文”,电影结合历史背景讲述了四个虚虚实实的故事。

如果给这四个故事找一个共同的主题的话,我的脑海里蹦出来的词是:选择。

第一个故事虽然年代最为遥远,然而他的选择却最为质朴,因此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即便是比起最后的张果果也是如此。普通观众不是每个人有余力决定自己要不要资助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但是上学时的文理分科,选什么专业却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心高气傲又有天分的年轻人想着进最难的专业争名,本分老实只想过安生小日子的普通百姓想着进好找工作的专业争利,本质上并无不同,都是被现世声音所裹挟下的选择。

而梅校长说的“真实: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则是从自己出发,用时下用滥的话解释可比于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是太难。

首先,你内心里得有声音;

其次,你得能听得进去;

再次,听得进去之后你还能按着做。

完成这三步,大概人就会进入一方新的天地,但是这其中的过程多有曲折奥妙之处,且不是通过蛮干亦或是苦思能达到的境界,说起来还要有点慧根与运气,加之不惧世俗的眼光。

俗世之中大家随波逐流,麻木度日,并无值得苛责之处。人都是趋利动物,好端端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已是幸福。追求真实,听从内心的声音这种灵修之路,大抵只有那些勇敢又傻气的,轴轴的人才会去做。

嗯,第二个故事中的沈光耀,也是这样的人。

他的故事颇有些武侠的味道,簪缨世家,师出名门,”江湖“大派的青年逸才,投笔从戎,周济贫儿,最后血洒长空,为国捐躯。

西南联大的历史更添故事的传奇性,空袭下防空洞讲化学物理,在残破的茅草屋里讨论文学哲学,有人说这段拍得太过刻意,可是在我的”联大历史”的认知和记忆中,真心觉得这些是挺正常不过的事情,毕竟白纸黑字,史书,散文,日记,都有着相应的记载,你要是说我被洗脑了,我也无从辩驳。

《奇异恩典》和神父的加入有些突兀,但是他和中国幼童的关系却让我联想到了清华不甚光彩的成立史:美国人返还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堂”,断腿的神父和积弱的贫儿颇有象征意义,在电影里用这样的形式表现太过于隐晦,当然也有可能是我的过度解读。

话说回来,沈光耀选择的要紧之处在于,代价。时局动荡,然而沈家高门大户,退至书斋做个读书人,取得多大成就不说,总能够保全性命。沈母的劝阻出自朴素的爱子之心,并非不明事理,也与是否爱国无关。

但是年轻人一腔热血,在国家危难之际,大多是“宁在一思进,不在一思停”,“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沈光耀的故事中间用接济贫儿来充实,最后的落脚掉还是在更大格局保家卫国上。

第三个故事中的陈鹏,则是用另一种方式殊途同归。

我并没有看过以邓稼先先生故事为蓝本的清华原创话剧《马兰花开》,但是先生的故事也算是略知一二,很难说陈鹏具体是谁,他是那一代两弹元勋的化身。作为向清华百年校庆的献礼影片,这一段完全可以以陈鹏为中心,着重描写研发条件的艰难,过程的苦痛,成功后的扬眉吐气;即便是模糊时代背景,任务而言,也算完成得圆满。

然而电影在这里却着重刻画了另外的故事,浓墨重彩的书写了王敏佳这个并不属于清华,却是分量最吃重的角色。陈鹏以及清华只是线索和引子,任务更多的是带出清华外的世界,王敏佳和李想。李芳芳导演用一种野心又拧巴的方式对准了时代的戕害,她的弦外之音为的是让我们细思极恐。如果落回选择的话,陈鹏的选择无怨无悔,李想的选择扼腕叹息,但是最摄动人心的,还是王敏佳的无从选择。

客观的说这段故事有点跑题,它更多的是克制的展现,而不是有目的的引导,因此放在整个电影中有点不和谐。但是因为其重量,倒变成了“秤砣”,拉着电影去往另一个方向,即便是戛然而止,也是勇气可嘉了。

在这样的对比下,很多人对最后张果果的现代部分提出了质疑,觉得有画蛇添足和力量不够之嫌。然而从结构上看,这一段路却是必不可少。百年的历史就像是一个大的篇章,既需要回溯过往,返到起点,又要着眼现在,既是终点,也是新的开始。

张果果的选择终于接了点烟火气,却也因为离我们太近而显得格局太小太过平常。但是“道在屎溺中”,完美的人设最容易在琐碎的日常中崩塌,要不要暗暗下绊子做掉上司,要不要伸伸手接济下弱者……一左一右,便是保持初心的真是自己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分野。

同样是影响一生的抉择。

不过作为清华精英代言人的陈果果还是高高在上,年纪轻轻,事业有成,酷爱击剑,这些标签无不是世人的刻板印象,失之轻佻。即便是现代也可以编出更具厚重的故事,光顾着回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实意义是有了,却还是在别人造出的语言体系中打转转,未免显得有点受制于人。


作为清华的“宣传片”,电影立意甚高,它描写的不是“实然”,而是“应然”,自然带着一种理想主义和立标准的气象。整部片子里虽然所有的人物都在纠结的做选择,却没有人的选择与金钱有关。
而在当今浮躁的商业社会,经济条件和金钱,恰恰是我们做出选择的重要依据和风向标。

所以当看完这部电影,感动而感动已,反思而反思已,回到泥泞的现实中摸爬滚打,恐怕人们还是要违心而不情愿的前行。

忽然想到了本科真实的一则趣事。到图书馆借一本很古老的书,书的后面都贴个表,记着曾经借过这本书的人的名字,密密麻麻的小字中,有一个名字:查良铮。

那一瞬间,真的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有些精神和气象,也的确是可以穿越时空的,他们或许不能直接改变现状,但是至少能让那么一群相信的人,向更好的方向,更靠近些。

Sort:  

@qlpyzz, 世界上有一种人叫作家,你就是其中之一!

@cn-cutie.pie 可可 谢谢你陪我过这么美的情人节!

佩服佩服

这部电影我也看了,几次落泪

这篇写得太好👍,其实这部电影还是可圈可点的,放在2018全部华语片里,也算是佼佼者了。其实导演拍摄手法还是很朴实的。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0
TRX 0.12
JST 0.028
BTC 64453.36
ETH 3507.44
USDT 1.00
SBD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