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诗说】(6)春日忆李白|月旦评

in #cn6 years ago (edited)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春日忆李白》

读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的小朋友就会自动把“斜”字读作“xiá”。再比如李商隐“晚晴风过竹,深夜月当花。石乱知泉咽,苔荒任径斜”,如果读“xié”就真的太不和xié了。

这其实是一种权宜之计。汉语语音大体可以分为上古音,以《诗》为代表;魏晋以来转变为中古音,唐诗宋词便是;元以后形成近代音,就和现在的普通话比较接近了。唐诗宋词既然用中古音写就,其韵部、声调和个别字的发音与现代汉语自然会有不小的差别。东南沿海某些方言保留了一定的中古语音成分,因此念诗时偶尔会感觉到比普通话更协调。

但方言也不尽然是古语,里面同样有大量当地土话、外来语言篡入,全都混在一起,要还原诗词的本音依然非常困难。如果不是这些地区的人,要学会方言更不容易。

诗词声律的本意是使人读着流畅又有变化,即是所谓的“抑扬顿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构成感情表达的一部分。所以一般来说,我们没有必要完全返回中古音,只要能读得感觉好就足够了。

什么程度才称得上“感觉好”呢?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
我的基本要求是:押韵、平仄协调、整体和谐。

用普通话读《春日忆李白》,就会发现每一点都有可商榷的地方。

押韵:群、军、云……文?前三个字在普通话里的韵母都是un,偏偏文是en。然而,在唐代发音里,他们的韵母是相同的。

一般写诗时我们用《平水韵》作为参考。《平水韵》其实不是唐人的作品,而是宋代后期平水人刘渊,根据当时通行的韵书,结合唐诗的押韵情况整理得来。不过好在唐宋韵书不少,从《切韵》、《韵镜》到《广韵》、《集韵》,有着系统、可靠的源流资料,所以中古音谬误、争议不是特别多。

古代诗人写诗并不翻什么韵书,自己念念对得上就行了。然而诗人有时代、有方言、甚至有自己念错的字,韵书无法考虑这些。单本韵书也很难反应随时代变迁发生的语音转变。这一点是我们在读诗词,尤其是魏晋诗、明清诗词,参考《平水韵》时心里应该有所意识的。

回到“文”字来,《平水韵》里属于阴平第十二个韵部,通常叫做“十二文”。这个韵部里包含了云、文、分、薰、斤、昕。好吧,un、en、in俱全,还有我们现代汉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而在唐宋时,它们的韵母、声调是一样的。

考虑到情况如此复杂,对于这种问题,我的建议一般是……如果方言里有的话,可以用方言带一下;没有的话,就不用管它了。

再说平仄协调。

按照《平水韵》,“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是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古人会把“思”读作“sì”,于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就是完美的仄起不入韵式首联。

如果按照普通话来读,则变成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咦?还是大体合律的。这就是我们用普通话读起来也并不觉得很别扭的原因。

可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就大不一样。连用“月”、“出”两个入声字,这一联出句其实是非常逼仄、狭迫的。月光忽然明亮起来,才有“惊”,才能和对句“时鸣春涧中”的舒缓幽然形成对比。用普通话读则一整联都是平静的,韵味不足矣。

平仄的问题多是入声字引起的,普通话和很多方言里没有入声。我一般建议先读这个字的轻声,然后把它缩短、加重。

最后一句“重与细论文”里,论字该怎么读?

大家都知道《论语》是读平声(包括第一声和第二声),其它还有读平声的吗?其实古代“论”字读平声稍多,仄声也用。两种读音在意义上没有明显的差别。现代汉语以为平声多做名词,仄声多做动词,古代则并不如此。

我隐约觉得有些多音字其实并不完全是为了区分词性、意义,有些根本就是变个声调读起来流畅,后来也就成了定式。

在这一句里,古人多读平声,也就是“重与细lún文”。
这是由于两个原因:一,观察细、参、暮、论,正是仄、平、仄、平。二,“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按律应该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些其实无谓,关键是自己多读几遍。觉得平声有味道,就读平声;如果感觉仄声更合适,就读仄声。

这首诗还有拗救的问题,暂且不说了。

Sort:  

@crowflew, 佩服!佩服!月旦评我只服你!

补充一下,一般写绝句和格律是用《平水韵》
但写词是用《词林正韵》。
它们的平仄是一样的,但是韵部不同,《词林正韵》比《平水韵》会适度的把邻韵合并起来。

而现在我们是认为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实际上我们用的是《中华新韵》到了《中华新韵》就过分的宽了。

这个古韵新韵之争也是一直存在的,我个人认为哪个韵都行,读起来顺口便可。

感谢补充!总觉得可说的太多了,一时说不完;又有些东西可能我们是习以为常的,其他人却没有接触过。
可是光写普及的话,实则就是用自己的话说书上的东西,要再加点自己的感悟,又难免讲的太深奥复杂。
很纠结啊。
《词林正韵》在性质上和《平水韵》一样,是总结归纳前人用韵的情况,但作了更多的合韵,我觉得是好一些的。《平水韵》有些部字太少了。
《中华新韵》创作无碍,就是不能拿来读古诗词,这是很不利。而且有些唐诗其实不是在考虑平仄,而是直接考虑阴阳平上去入,这种微妙的东西还是有必要注意的。

兄弟对诗的了解,真是蛮高深!

大哥过奖了,勉强算是资深一点的爱好者吧哈哈~
其实汉语诗的格律比英语要来的简单、死板一点,也比法语诗要好懂,只要有兴趣的话,应该是很容易入门的(毕竟母语)。

哇,你对英文和法文诗有研究?这个真的要给跪拜了!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发问了,那我就大发慈悲的装个逼(来自宠物小精灵里火箭队的台词,超好玩):我主要研究拉丁语诗的格律,英语诗虽然读得多,但还不太拿捏得住,法语只是略知皮毛。。

如我所料 - 真的是高人,失敬失敬,得多向拉丁文诗仙学习 (PS: 我的英文诗歌惨不忍睹 :P)

开玩笑啦哈哈~拉丁语诗语音比较简单,只有长短元音之分,而英语诗轻重音是真的不好掌握,特别现代诗更变化多端……英语不好啊

嗯咱俩的观点一致

一姐绝对是斯丁密的“诗姬”!

感觉像歌姬舞姬的感觉呢哈哈哈

要不就诗仙……女

我水平是真的不行,我算是个诗迷吧,仅仅是喜欢而已

对诗了解不多,不明觉厉

很少看见你回复别人呢,感觉格外亲切

是不是很惊喜,哈哈

适当要和别人互动呢。

诗也讲究读法的哈哈~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3
TRX 0.12
JST 0.029
BTC 66186.23
ETH 3494.08
USDT 1.00
SBD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