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无计可消除,西风一夜尽残红|三个一|月旦评

in #cn6 years ago (edited)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金石录后序云:“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方两岁,便负笈远游、寻访名胜。这在当时也属正常,好男儿志在四方,只苦了家中娇妻。

其时易安不过双十年华,不忍久别,便写这首《一剪梅》在锦帕上,送给丈夫。“轻解罗裳”,即挽住、提起裙裾。孟浩然诗云:“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便是舟人引船、浣女曳裙。可惜易安纵有风情万种,也无人赏,只能“独上兰舟”了。能赏易安的人在远方,唯锦书可期。锦书但传字、词,而无以致情。终归“此情无计可消除”,独萦绕无尽。全词流转纯如、天真自然。

通过文字传播的亲吻是不会到达其目的地的,它们在路上就成为鬼魂们彼此酬酢的酒醴。正是靠着这些丰富的营养,鬼魂们得以大量繁殖……为了将人类关系中的各种鬼魂因素尽量剔除,从而营造出自然地交流,实现灵魂的宁静,人类先后发明了火车、汽车和飞机……而人类的敌人却已变得更加沉着,更加强大。在邮政之后,人类又发明了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看来,幽灵们不会受饿,而我们却将灭绝。
——弗兰克·卡夫卡

中国文人多做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是。可男人写来,总觉得有些别扭。薛涛气格雄浑,不常作小女儿语。鱼玄机不值一提。惟李清照、朱淑真知其真味。前者从幸福美满到国破家亡,后者则婚姻不幸自怨自怜。


易安四十三岁前,与赵明诚琴瑟和谐,考究金石(青铜器、碑刻),悠游潇洒。词风当是娇俏可爱、清水芙蓉。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卷帘人真是个笨蛋啊。昨夜“一番风雨,一番狼藉”,还说今天海棠依旧?你个猪,明明是绿叶饱满、红花消减才对。“知否,知否”既俏皮又无奈,犹有几分伤感。易安心思细腻,百转千回,俱在此中。


谁知四十余岁,竟有家国之难。靖康元年,易安四十三岁,金人破汴京。虽家在山东,亦不得不奔走江南。三年,明诚卒于健康。此后不过颠沛流离。正是玉箫声断,风扫残红。古诗中秦楼、玉萧是专有名词,特指弄玉萧史故事。秦楼、秦娥、秦鸾之类说女子,玉萧、乘龙之属言夫婿。玉箫声断,自是哀思亡夫。“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要问“门外谁扫残红”,那是“夜来风”。一夜无言,一街空寂。以前尚有雁传锦书,现在无可寄托,唯行云漫漫,天际无垠,盼魂兮归来矣。

梦断漏悄。愁浓酒恼。宝枕生寒,翠屏向晓。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
玉箫声断人何处。春又去。忍把归期负。此情此恨此际,拟托行云。问东君。
——李清照《怨王孙》


大约我们中学时代就知道词分婉约、豪放。婉约词宗淮海、易安。淮海词虽多情,而诗、文皆豪迈激越,以天下为任——易安亦然。易安诗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真壮怀激烈;犹有“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之讽刺。

一面儿女情长,一面天下有恙。前者入词,是北宋习惯;维遭逢巨变,不能不歌咏故国、忧思战事,后者亦渐为词矣。“九万里风鹏正举”焉有不如“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者?

词或可分婉约、豪放,人则难分。淮海也许是婉约词家,却不是婉约诗人。易安连婉约词家也未必见得了。即便同为豪放词,苏、辛亦多不同,于湖、芦川别出机杼,至于竹山词,堪称兼而有之,自成一派。读词者应自察之。


PS:

09、10年时,我从书店淘来《重辑李清照集》一册,内附李清照事迹作品考,甚喜。后来,某前任亦爱之,加上易安词我已抄完,就送了她。两三年前,我又想读易安,翻翻自己抄的,字丑看不下去,于是再买王仲闻先生《李清照集校注》一册。大约一年后,好友欲读易安词,送之。

去年买书时凑单,见《李清照集笺注》又出修订,问友人,曰增订颇多,已近600页。我想想左右不过13、4块,《校注》也才400页,就买了。买回来一想,我不是有《李清照资料汇编》吗,还要你的集评作甚。算了,反正自己抄的是看不下去,新本又补阙几首,也不算亏。

再说王仲闻,论文不计,笺注诗文,有《南唐二主词校订》、《李清照集校注》;另注解《诗人玉屑》两册,并参与《全宋词》校订,作《全宋词审稿笔记》。除全宋词外,我都读了。《李清照集校注》送人。《南唐二主词校订》嫌其太略,用新出《南唐二主词笺注》代替,送友人。《全宋词审稿笔记》,许是落在雨崩。只有《诗人玉屑》尚在,然而不过草草看完一遍。旅游完回家收拾东西,发现丢了,一想,深感对不住老先生……

李清照集笺注》的作者正是上一篇说秦观用《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的作者。这绝对是一个巧合。。
Sort:  

你没有设置给自己点赞么?

唔?自动么?我看看…

@crowflew, 绝对的码字达人!

写的很棒哟(。・ω・。)ノ♡

感谢支持~~欢迎多关注哟

看得出作者的文学造诣很深

过誉了哈哈哈,只是读多一点,但不太写,哪有文学造诣…

重新上了一次语文课,感谢

感谢支持~

想起来去年的时候,我加入的诗词群里的人因为兰舟到底是船还是床,争辩得快吵起来了哈哈哈。

说是床,是因为轻解罗裳。

还有说是船的,说没有把兰舟称为床的典故。至于轻解罗裳是有人说宋朝本来不是像明清那样特别保守的哈哈。

我另辟蹊径地说,可能罗裳是老赵送给易安的一件礼物吧,怕划船弄湿了就脱了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简直脑洞大开
其实如果读过“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的话意思就是很清晰的,应该不会有什么误解
国学重在积累,就算大师也偶有疏漏,我们就自己小心啦~这也是我们提倡在古籍方面特别看重版本的原因。

诗词就诗词,不要扯什么国学,中医貌似也是国学。。。

哈哈哈~完全没想到中医,其实是因为想到了历史、经学和地理之类的东西,又觉得分开来说太麻烦

至于浣女结罗裳和轻解罗裳是不是你说的那样
我查了一下字典,结和解都没有挽的意思,估计也没人敢断言就一定是挽起的意思

浣女结罗裳,说不定是在拧衣服,结有打结的意思。

至于轻解罗裳 是否是结罗裳,我觉得也不一定,不然李清照为什么不直接用轻结罗裳,而是用“解"呢?

所以我觉得都没准。

我觉得你说的很对,不过我认为诗词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解本身也有系结的意思,但是依然会有争议,每个人理解都不同,也许远远偏离了作者的意图,但不得不说都有道理,我觉得这就是诗词的魅力,一种朦胧美,可以让读者自己去思考理解。

就是你说的这样,在有根据的前提下,提出种种不同的可能,正是诗歌的一个重要乐趣。
古代作品更是需要异见。李清照词属于那种散佚相当严重的,宋代刊印她的诗、词、文集,全都不复存在了。现在辑录的,基本上是从明清人士的二手抄本里拿来。所以字、词的异体、疏漏、篡入、错置不少。
在给我们理解漱玉词带来困难的同时,也增加了读者自己创作、发挥的余地。

嗯,这个还是有讨论空间的。我思考了下。

结有“系、绾”的意思,“绾”呢,又有卷起袖子的意思。大体有一个把衣服卷起来这样的动作是没有问题的。结可以释作“裹结”,正是基于其卷曲的意思。卷曲如果卷到底,就是打结;如果没卷到底,则是收敛、卷起。
至于为什么不是拧,主要在于,罗裳很少会和“洗”联系在一起。像“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这样。后来诗中用的印象也是脱罗裳、轻罗裳、理罗裳之类,从未有过洗。如果出现了洗、浣,基本上接衣、罗衣。
这是由于罗裳强调美丽,洗衣则强调辛劳。一个着罗裳的人,往往是不会去洗衣服的。如果洗别人的衣服,则恐怕和整体自然优美的情境就不协调了。
这句唯一的问题在于浣女,浣女和罗裳搭配,我只在这首诗里见过。所以猜测或许是为了和舟人相对,才用浣女这个词。

再说“解”字,实际上李清照其它地方出现的“解”,基本上都是“解开、取下”的意思。
但上船是一定的,兰舟绝无“床”的可能,要脱衣服干嘛?玉簟者,竹席也。船上有竹席,那是纳凉的了。
所以这里的“解”就不是“脱”,而是“缓、松、散”的意思。坐小船乘凉不用脱衣服,只要把衣服带子拉松点就可以了。所以曰“轻解”。

可是问题又来了,轻解罗裳是上船之前啊。看见荷花、凉席,觉得乘凉是个好主意。然后决定上船。那也应该在上船之后,才要把衣服松开。否则万一上船的时候沾了水、或者踩着裙摆,就太尴尬了。
这样的话,“解”是“结”的通假字又说得通了。“轻解”变成了轻卷、轻收,也就是轻挽、轻提的动作。

当然啦,以上两种可能,都有说得通和说不通的地方,并不是要下定论,而是设想不同。前者要求先上兰舟,再解罗裳。后者则和李清照的整体用法不符。

对呀,结如果说是系、绾还说得过去,但解如果说是系、绾,我觉得好像不太像。如果说是“缓、松、散”我觉得还说得过去。

解是通假字?这个我不太同意,我觉得解应该不是“系、绾”,如果说是“缓、松、散”我觉得这个说得通。不过看来我们的共同之处就是认为兰舟是船,不是床哈哈哈

所以上船为啥要松松衣服(哭笑)应该是紧住衣服才对,避免被绊倒、沾水等等。虽然看似比脱衣服正常点,但还是很不解啊。。
要说明兰舟是床,除非挖出新的宋刻本之类才有可能,现在完全就没见这种用法。

支持一下三个一幸运奖,希望你在cn区玩的愉快。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0
TRX 0.13
JST 0.030
BTC 67271.13
ETH 3515.41
USDT 1.00
SBD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