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phor of Happiness 幸福的比喻 3 - 追求幸福的方法 | 月旦评

in #cn-reader6 years ago (edited)

Metaphor of Happiness 幸福的比喻 1 | 月旦评
Metaphor of Happiness 幸福的比喻 2 - 大象和骑象人,如何做朋友 | 月旦评

幸福原则

  • 幸福原则1:进展原则

    当动物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进化、可让自己在生存游戏中保持领先地位的行为,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这是一种会带来快感的神经递质。心理学家理查德·戴维森指出,人有两种积极的情感。第一种是“达成目标之前的积极情感”,这是我们朝着目标前进时感觉到的情绪。第二种是“达成目标之后的积极情感”,并说这是我们达成目标后感觉到的情绪。后者是大脑在目标达成后,前额叶皮质区活动趋缓,使人感觉到短暂释放的满足感。换言之,追求目标时真正重要的是过程,不是结果。

  • 幸福原则2:适应原则

    人对现况的判断,是以比自己现已适应的更好或更坏为基准。“适应”其实是神经元的一种特性:当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但之后,神经细胞会逐渐“习惯”,对已经适应的刺激反应会趋于缓和。蕴涵关键信息的是改变,不是常态。从长远来看,人生际遇如何其实并不重要,不管是好运还是坏运,我们最后都会回归自己的幸福起始点,即大脑系统默认的快乐程度,而这基本上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

幸福方程式

研究人员研究幸福时有两大发现:第一,基因对个人的平均幸福程度影响很大;第二,大部分的环境因素及人口统计因素对幸福影响甚微。

影响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外在因素基本上可分成两大类——个人本身的生活条件,以及个人选择的自发性活动。

幸福方程式: H=S+C+V

我们真正感受到的幸福持久度(H),取决于我们天生遗传的幸福的范围(S),加上我们的生活条件(C),再加上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V)。积极心理学的挑战,就在于如何以科学方法找出到底是哪些C和V,可将H提升到我们的幸福可能范围的上限。

值得改变的外在因素

  • 因素1:噪声
  • 因素2:通勤
  • 因素3:自我掌控感
  • 因素4:羞愧
  • 因素5:人际关系

警惕完美主义

面对多个选择时,有两类行为模式人群:一类是“最大化者”(maximizers),即习惯评估所有选项的优劣,搜寻更多资讯,以求做出最佳选择者。而“满足者”(satisficers)比较能用轻松的态度来面对选择。这种人在找到好东西之前也会评估各选项的利弊优劣,但是一旦找到心目中的理想之物,他们就不再费力搜寻。毫无疑问,虽然最大化者最终做出的选择可能比满足者稍微好一些,但是快乐程度可能远不如满足者来得高。

爱与依恋

依恋理论的第一个观念是,儿童的行为受“安全”与“探索”这两个基本目标的引导。如果你希望你的小孩健康成长、独立自主,那么你应该去拥抱、去搂、去哄、去爱他们。只要给他们一个安全堡垒,他们就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索、征服这个世界。

  • 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个性温和、对孩子很有反应的母亲,最可能培养出在陌生情境里出现安全依恋型的小孩。这些知道自己有母亲可以依靠的小孩,是最勇敢的,也是最有自信的。
  • 逃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这类儿童似乎是靠自己的力量来压抑心中的不安,而不愿靠母亲来安慰自己。个性冷漠、不太回应孩子的母亲则较有可能培养出逃避型依恋的儿童,他们知道不要太期望自己的母亲会帮助或安慰自己。
  • 冲突型依恋(resistant attachment):反应古怪、行为反复的母亲则很可能培养出冲突型依恋的儿童,他们知道自己寻求安慰的努力有时候会有回应,有时候则是白费力气。

将古老的依恋系统和同样古老的施爱系统相混合,再丢进修正过的交配理论里,这就是浪漫的爱情。

激情是一种“狂野的情感状态,其中充满温柔与性欲、愉悦与痛苦、焦躁与释放、强烈忌妒心,为对方不惜牺牲自己,是种五味杂陈的感情”。友爱的定义是“一种我们对与自己的生活紧紧纠结在一起的人所产生的感情”。当爱侣将彼此的依恋系统与施爱系统应用在对方身上,彼此开始依赖、关心、信任对方时,几年下来,友爱随之与日俱增。真爱,是两人之间坚定共许的强烈友爱,辅以一些激情,这是一种能支撑起坚实婚姻的爱情。

当人掌握知识之美,不再寻找个体之美,当恋人转而面对美的汪洋大海,当他凝视眼前美景,以无尽的智慧之爱,在脑海中产生灿烂美丽的观念及理论。爱情那种两人相互依恋的本质在此遭到否定。只有把爱情转化为对于全体美丽事物的欣赏,爱情才能显现其尊贵。

心理的成长

人格其实可分三个层次,而大家都把注意力摆在最低层次,即“基本特质”上,其实还有第二层次的人格——“个别性调适”。这包括个人目标、防卫与适应机制、价值观、信仰、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重心。这一层次的人生目标大抵可分成4类:工作及成就、人际关系及亲密关系、宗教及精神生活、生产力(对社会的贡献及留给社会的遗产)。“效能动机”是人内心想通过与环境互动,进而控制自己的环境,以发展能力的一种需求及冲动。人格的第三个层次是编出“人生故事”。不管是哪一种文化的人类,都深深痴迷于故事,人类无处不编故事。我们总是不停地编织着自己的人生故事,这个故事“将过去、现在及未来重新编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生动有趣的个人神话”。虽然最低层次的人格特质大部分与大象有关,但编出人生故事的却是骑象人,我们是在诠释自己的行为意义,听到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之后,才有意识地编出自己的人生故事。

心理健康快乐的人,其不同层次间的人生目标较为一致。也就是说,其高层次(长期)人生目标与低层次(近期)人生目标彼此互相契合,所以在其追求短期目标的同时也促进其长期目标的达成。

消极思考的人是生活在一个饱受威胁的世界,对自己面对逆境的能耐也不太有信心,所以他们会发展出一套以逃避及其他心理防卫机制为主的逆境因应之道。他们将努力的重心放在如何控制自己内心的痛苦,而非解决外在的问题上,所以问题只会更加恶化。

创伤、危机及悲剧发生的形式有几千几百种,但人们从中获益的方式主要可分三大类。 第一种好处是,一旦你能挺身面对人生的挑战,便可激发自己原本潜藏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会改变我们原本对自我秉持的观念。第二种好处则表现在人际关系上。逆境就像过滤器一样,第三种好处是,创伤会改变人生的优先顺序及对当下对他人的看法。

逆境后能否成长,关键不在于乐观的心态本身,而在于乐观的人很容易便能找出事件的意义。如果你能找出一套方法来诠释逆境对你个人的意义,并从中汲取积极的体验,你就能从中获益。受害人事后能否复原、成长,关键不在于他遭受哪一类创伤,而在于他事后的因应之道:愿意跟朋友倾诉或有支援团体协助的受害者,更能大幅减轻创伤造成的健康问题。

任何人都能从逆境获益,只是悲观的人得多费点儿劲,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步骤,通过自我来引导心理慢慢走向正途。

  • 第一步,在碰到逆境之前,先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如果你属于悲观型的人,可用沉思、认知治疗的方法,甚至试试百忧解也可。这三种方法可让你摆脱消极思考的钳制,改用积极正面的思考方式,从而让自己更能面对未来的逆境,找出逆境的意义,从中成长。
  • 第二步是珍惜并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只要有一两种良好的亲近关系就能帮助他们面对人生的威胁与挑战。如果有值得信任的朋友愿意倾听,就能帮助我们理清并找出事件的意义。
  • 第三步,宗教信仰与宗教仪式能帮助我们成长,因为宗教信仰与宗教仪式不仅直接让我们找到事件的意义,也同样能强化我们的社会支持。有相当比例的人由于笃信宗教,他们向上帝或神职人员告解,揭露自己内心的混乱不安后因而受益。
  • 最后一步,不管你是否做好准备,一旦生活出了问题,在事件发生几个月后,一定要记得拿出一张纸,写下自己的感受。

智慧不是别人给的,一定得靠自己去发现,走过无人的荒野,无人可依靠,无人能卸除我们的责任,只有自己的智慧才是最后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唯一观点。——普鲁斯特

智慧来自默会知识。默会知识讲的是过程(强调“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知其然”),要获得这类知识不需要别人帮助,而是跟个人的价值观有关。

父母没办法把智慧直接传授给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最佳因应之道,就是给孩子丰富的生活体验,让孩子可以在不同生活领域得到默会知识。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实践智慧人生,鼓励孩子思考不同的情境,了解别人的观点,在面对人生挑战时,找到生活的平衡点。孩子小的时候,要保护他,但孩子成长到十几、二十多岁时,如果父母仍一味地保护孩子,孩子固然可以不用吃苦受罪,但也因此失去了成长及学习人生智慧的机会。吃苦会让人积极面对(“塑造环境”),重新评估(“自我调适”),或改变人生计划及方向(“选择”)。

1998年,塞利格曼提出心理学已迷失方向,于是他创立积极心理学,并且总结出人类的六大类美德,它们几乎重复出现于所有美德列表上: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超越原有的自我)。

关于幸福的思考,你有新的收获吗?

Metaphor of Happiness 幸福的比喻 4 - 追寻人生的意义| 月旦评

You might be also interested in:

中欧系列


@kidult00 . Thanks for Upvoting !

Sort:  

新年快乐!cn区点赞机器人 @cnbuddy 感谢你对cn区作出成长的贡献。假如我的留言打扰到你,请回复“取消”。

建议在steem首发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0
TRX 0.14
JST 0.030
BTC 68168.17
ETH 3256.43
USDT 1.00
SBD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