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種數位貨幣基本介紹 21.Nano (NANO)

in #tw6 years ago (edited)

為什麼會建立這個貨幣?

NANO在2015年誕生,原名RaiBlocks (XRB),並於2018年1月改名為Nano,作為一個點對點的交易媒介貨幣,Nano試圖解決Bitcoin的擴容性問題,建立一個有效且可行的法定貨幣替代品,使其成為P2P交易的理想加密貨幣。
這個貨幣可以做什麼?

NANO以類似IOTA的DAG資料結構,不必透過高耗能的挖礦機制,就能提供使用者日常交易所需;而且帳戶內記錄的是餘額,而非交易金額,使系統可以在不犧牲安全性的情況下,對資料庫進行大幅度的刪減。因此,NANO可以做到零手續費、極快的交易速度以及達到可擴容性,成為可利用於日常交易的加密貨幣。

因為哪些技術或是機制,導致他可以做這個?

不同於以往的加密貨幣,NANO使用有向無環圖(Directed Acyclic Graph)開發的全新網絡架構區塊點陣(Block-Lattice),使每個帳戶都擁有自己的區塊鏈,只有帳戶所有者能夠更改鏈上帳戶的內容。每個帳戶會記錄自己支付和接收Nano的每筆交易,這份隨著時間不斷延續的紀錄,NANO網絡就是由大家的Account-chain交錯組成。在發送資金上,發送者需要在自己的區塊鏈中執行「發送」交易(S),接收者則需要在其區塊鏈上執行相對應地「接收」交易(R),來進行即時與異步更新,提高交易速度。

NANO採用的委託權益證明(DPOS),和EOS屬於同一個類型。這種共識假設用戶會維護自己的利益而朝著有利於區塊鏈發展的方向進行記帳。每名持有Nano代幣的用戶投票選出自己信任的節點,這些節點共同來維護系統;但相反的,網路節點並無激勵機制,如何維持一個能滿足全網交易的網路,是NANO未來運行上的難題。

與IOTA相比
共識機制:IOTA – POW, NANO – DPOS
與同為使用DAG數據結構的IOTA相比,兩者於交易制度上有所不同,IOTA利用Tangle機制,一個帳戶需要驗證兩個以前的交易,以單一階段進行;而NANO則採取BlockLattice機制,交易採兩階段進行(發送與接收),經由區塊上最後的帳戶記錄去做新增。

來源:http://pocketcoin.tw/nano

評論:原來這也是和EOS一樣是POS,要靠節點來做驗證的幣。這樣看來他們沒有適當的獎懲機制(交易免手續費),要怎麼讓人來做好節點確認是能成功的關鍵。而且相對比起來,EOS也是免手續費的……
但是從技術分析來看,我看他是走一個三角旗型的區間震盪局勢,或許之後就要爆發大漲了?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30
TRX 0.11
JST 0.033
BTC 64320.07
ETH 3154.23
USDT 1.00
SBD 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