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谈 | 有了「原汤化原食」,就可以多吃了吗?
在我国的饮食传统中,有一种说法叫做「原汤化原食」 ,说的是吃完水饺、捞面之后,都要喝点饺子汤或面条汤,喝了汤之后,食物就容易消化了。
记得我小时候,过年过节家里吃完饺子后,奶奶总要盛上一碗饺子汤,并说这叫「原汤化原食」,还嘱咐我也这样做。小时候根本不懂这些道理,即便喝汤也是匆匆忙忙,根本没有用心体会其中的妙处。长大后自己生活了,一开始没有记住这些道理,有时稍微吃多了就会觉得难受。后来有一次想起了奶奶的话,于是吃完饺子后喝了碗饺子汤,发现这样做原来真的很舒服,即便吃多了点,感觉也很快能消化掉了。于是后来,每次吃饺子或吃凉面,饭后总要来碗原汤,同时也开始教育自己的儿子,并解说其中的道理,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就是这样通过言传身教传下来的。类似的道理还有很多,比如正月十五吃元宵或汤圆时,对于这种不易消化的食物,最好的方式也是同时喝上一碗原汤,那样就比较容易消化吸收了。关于「原汤化原食」的说话,互联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则典故:
某人在个面馆吃了面条(或其他面食),没有喝汤就走了,店家保留了那碗汤。一段时间之后,吃面的人由于腹痛难忍,又找回了店里。这时候,店家端来那碗保存的汤,让这位腹疼的食客喝下之后,立竿见影地解决了腹疼的问题。
店家解释说,给腹疼的食客喝下去的,是煮原来那碗面的汤,「原食」须用「原汤」来化,这样的故事越穿越神。
中医中的「原汤化原食」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也有应用类似「原汤化原食」的原理治理一些疾病的案例。比如,小孩子面食或米饭吃多了出现食积或伤食,就可以找一小块馒头,放在火炉上烤焦,烤到由黄变黑,最后就像一块焦炭,舂成粉末,然后用温水送服,很快就会得到缓解。米饭吃撑了就吃焦米,面食吃多了就吃焦面,肉吃多了就给吃焦肉。近代名医陈存仁《我的医务生涯》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医案:
一人因打赌吃粽子过多,开始呕吐,因粽子为糯米制作,黏腻非常,壅塞胸头,绝无回旋余地,当晚发病,整晚饱胀不能入睡,次晨就医诊治,但进食的消化药片随服随吐,遂转诊于陈氏。陈氏叫其用糯米粽一个,放在瓦片上炙成焦灰,研成粉末,和水进服,花了两天时间终于把积滞消化净尽。
我国传统医学中就有这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凡是吃某种东西吃坏身体的,就用那种东西,放在瓦片上炙灰,使其成为焦炭状态,再研成粉末进食,所谓「炙灰存性」,是很有效力的对症药物。
科学的解释和正确的态度
以上这些民间传奇,姑且听之,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爱喝面汤人的「佐料」,也没有什么不好。不过,有些人非要用「科学原理」去解释「民间智慧」,将「原汤」说得神乎其神,还找来了一系列的「科学依据」。这些人为「原汤化原食」这一说法,提供了三条所谓科学的解释:
是煮面时淀粉糊化溶解到汤中,成为糊精,能够「帮助消化」; 是面中有「消化作用」的酶溶解到了面汤中; 是面粉中有大量 B 族维生素溶解到了水中,而这些维生素具有「助消化」的功能。
不过,这三条理由看似条条在理,但都解释不了「原汤化原食」。我们在此不想去讨论「原汤化原食」背后的科学原理,既然存在就有一定的道理,并且也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一定疗效,这是我们民族传下来的的生活智慧。在中医里可以看做是古人对取象比类的思考,取象于天地之间,类比如五脏之属,则疾病都可以寻到对应的治疗法则。天地之象类比人之藏象,取法自然,遣方用药,通术知理,医者之基!朴素中医,大道至简!不过,最后,我们的观点实际是这样的:不要因为知道了「原汤化原食」的妙招,吃东西就没有节制了。《黄帝内经》提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这是最基本的养生原则。因此,提倡吃饭七、八分饱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晚上进食更要控制。过度的进食加重胃肠负担,反而有害身体。当真的因为暴饮暴食导致严重的食积、甚至疾病缠身时,「原汤化原食」也肯定帮不上你了。
Nic Post and Every time i see your post, i always feel happy and happy. and I Follow u and U Follow Me And Upv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