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内行

现代人几乎厌恶任何战争,更不说内战了。但实际上内战不过刚刚过去,内战期间流行的说辞,诸如“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等等,言犹在耳,仍然让留心世事者“三顾斯言”,感慨万千!在我们深感自豪的数千年历史中,有多少次即使外患当前,也不肯放弃同室操戈!此中唯有伤天害理,还是也有其特殊逻辑在呢?

400px-310239089_f9efcab327.jpg

内战辉煌?

要谈论内战,当然首先得合理地认定什么是内战。这件事并非不假思索地所想的那么简单。例如,你能说先秦列国之战是内战吗?北宋年间的宋辽之战是内战吗?照今天某些文人的高见,中国人抵抗成吉思汗的战争都要算内战了!当然,至少有一些战争属于内战应无争论。例如,秦汉之际的楚汉之争;两汉之间的群雄争天下之战;三国时代各路诸侯的逐鹿之战;民国年间的军阀混战,等等。

或许,下面就是一个可行的定义:

内战就是在同一国家之内,各派势力为争夺国家控制权的战争。

据此,北宋与辽国之间的战争就不是内战,因为那时战争双方并不属于一个统一国家。先秦时代的列国之战是否属于内战,则颇成问题,因为那时华夏尚未统一。不过,考虑到华夏这个文化共同体早已具有国家的基本特征,而且“天下意识”也深入华夏人民的心理,将列国之战归于内战显得颇有道理,实际上也是被广泛接受的。

中国历史上内战几乎烽火不断,且绵延近三千年,其血腥惨烈,致使神州大地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不啻为人类奇观。这样的灾难性战争,还不值得正义之士的一致谴责吗?

我们的先人,从孔夫子时代开始,就厌恶内战、谴责内战;被广泛认同的“春秋无义战”这一评断,足以表明古人对于内战的态度。以文明、人道、正义相标榜的现代人,至少不应从孔夫子的立场上后退。对历代内战,在原则上,我不能不持批判态度。如果是现代人评价过去时代的内战,或者局外人评价利益上无关的内战,对内战的批判性取向看来也无问题。但如果作为胜利者评价当代内战呢?

1960年代,领袖在会见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指着在座的陈毅说:他可是消灭了百万国民党军队的统帅啊!然而,他从客人那里获得的只是淡淡的回应:我们西方人不愿意回顾内战。这种回应是否使领袖扫兴,不得而知。至少,对于内战的看法竟然如此判若霄壤,在沉浸于“打天下”思维的东方人听来,恐怕是无法理解的。

在东方,赞颂内战的岂止是胜利者,也包括深受战争文学影响的大众。在许多人眼中,被流行思潮肯定的那些内战,就是辉煌!

不幸的是,甚至有某种“学理”上的论证,支持“辉煌”之说。

首先,正是内战造就了无数英雄。从历史传统看来,内战岂止出英雄,实际上历史上的大多数英雄就是出自内战。武圣关羽就是最著名的内战英雄之一。主要的内战英雄还有:项羽、韩信、曹操、司马懿、周瑜、李世民、李靖、李勣、常遇春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在看待内战英雄时,大体上平等地对待胜败各方。例如,对失败的项羽、关羽就给予了足够的敬重,就如同美国人对内战中失败方的英雄李将军,给予了最高的赞颂一样。

其次,正是内战成就了许多伟业。现代的盖世伟业就不说了。就是从内战的废墟中崛起的盛世王朝,例如文景盛世、贞观盛世,就不能不说是由楚汉之争、隋末内战催生的。王朝在其鼎盛年代所展示的那种辉煌,无疑会使催生了这些王朝的内战蓬荜生辉,谁还会去谴责这些内战的血腥、不义呢?

况且,王朝的伟业,也并非仅仅是盛世的光彩而已,或多或少还有一些制度创新、文明演进、社会进步等等。或许,就是因为这些历史进步,使得孕育了盛世王朝的那些内战,展示出某种辉煌,至少是“与有荣焉”。

还有,内战或许还培育了中国的军事谋略。正是列国之战产生了兵家之祖孙吴;尤其是“孙子兵法”,为其后数千年的军事学术奠定了基础。楚汉相争尤其具有标志性意义,它成了两千余年来“争天下”战争的样板。在某种程度上,楚汉相争是一个流氓战胜贵族、弱者反败为胜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反复上演的历史大戏的脚本。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时的内战,它几乎浓縮了中国数千年的军事谋略。此后的内战,无论声势多大,在奸诈权谋上,都不过是袭三国英雄的故智而已。“武圣”恰恰出在三国时代,实非偶然。这就不奇怪,甚至国共内战时期的许多战争脚本,都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

历代精英都高度肯定内战、崇尚内战。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资源、智力资源、精神资源等等,都不计代价地投入内战。这样,内战就成为受到最大重视的事业;争天下或者坐天下者最大的本事,就是打赢内战;最大的英雄,就是内战英雄;最大的伟人,就是内战胜利者。

即便如此,即使内战有种种“业绩”,而且在历代都受到普遍推崇,我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肯定内战,尤其不能认可“内战辉煌”。在道义上,我仍然不改批判内战的初衷,且毫无例外地,将那些内战参与者视为一帮抢夺天下的强盗!即使一些最强悍的强盗,戴上了皇冠且进入了正史设立的“圣贤殿”,也不必撤回对他们的道义谴责!

然而,这不过是从功罪利弊的考虑评判内战,并未触及“内战内行”这一话题。谈到后者,或许你已准备了顺理成章的问题:什么人内战内行?他们何以内战内行?但我根本不打算去论证或者回答这类问题,因为只需要一句话,就足以说明一切:

内战胜利者天然地内战内行,不内行者都被淘汰于内战了!

内战正当?

内战即使不辉煌,总有某种正当性吧?此处的正当性,可理解为某种历史合理性,无论是在黑格尔的意义上,还是在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的意义上。不过,中国的传统信仰并不重视什么历史合理性,更看重圣帝明君;为了明君胜出,不值得打内战吗?

在《唐宋传奇》中有一篇《虬髯客传》,讲述了虬髯客促成李靖投靠李世民争天下的故事。故事对李世民的着墨不多,却极成功地表现了李世民的真命天子形象。从此,此文就成了编造真命天子传奇的样板。

争夺天下的潜在竞争者无数,他们都不过是一些更强悍、更流氓气的强盗;一旦其中某个人成功,天下就不乏文人给他编造“真命天子”的神话。李世民或许是史上最成功的皇帝,自然有人乐意为他编造神话。正是这一类的神话,将争天下的优胜者包装成了“奉天承运”的天降圣人,同时也使得争天下的内战被赋予神圣的光环,成了“吊民伐罪”的正义之战;追随真命天子打天下的人,则成了开国功臣,本人及其子孙都配享“坐天下”的福禄。这样,本来是强盗相争的内战,就成了外表光鲜的伟业。

现代人当然不必认同王朝时代的这种神话。但也不必另编一套完全相反的神话:似乎争得天下者全都是最大的恶棍,而其失败的对手则是占据道义的好汉!对于争天下的双方,固然可依具体情况作出一定的道德评价,但在今天,这种评价的意义十分有限;评价本身也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争天下与坐天下这样的事情,也并非是完全不值一提的王朝旧套,它们都可能具有某种正面价值,不过不是依据“奉天承运”,而是依据完全不同的理由。

简单说来,“坐天下”的正当性基于如下历史法则:人群为了避免在无政府状态下同归于尽,需要某种集中权力;而在一个尚未充分开化的时代,争夺这种权力的竞争,还缺少和平的方法,因而诉诸武力的内战不可避免。就是最厌恶战争的人,也只得承认:内战固然是恶,但或许还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恶;要完全避免这种恶,只有依靠文明的进步,而不能像孔夫子那样,仅仅依靠对仁义的说教。

只有在这种意义上,内战才是可接受的,才具有某种历史正当性。如果有人因此而大发雅兴,一定要对这种正当性赋予光环,认为争天下是天理所在,是“历史的选择”,而曾经的对手则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势力,那就是自我神化的无稽之谈了。

历代的内战胜利者,固然普遍自我神化为“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但也没有走到极端,没有彻底矮化对手、将对手判定为恶徒。古代内战当然免不了杀戮,有时甚至是血腥的杀戮,对尚具现实威胁的竞争对手尤其如此。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内战的善后处理都倾向于优待对手,所体现的文明水平甚至胜过当代。例如,司马氏家族在三家归晋之后、赵匡胤家族在一统天下之后,都礼遇故国之君,而敌方的降将则或用或放,几乎不存在杀戮的现象,与20世纪出现的那种大规模的血腥报复,形成鲜明对照。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文明竟然出现了如此严重的倒退,实在是非常不幸的事情!

内战悲剧

如上所述表明,内战既不辉煌,也仅有很有限的正当性。实际上,即使是最具合理性的内战,终究是悲剧,是某种难以避免的劫难。

内战的悲剧性,至少基于如下三重理由。

失败者的悲剧——这一层悲剧似乎最少价值。任何内战参与者,一开始就应当考虑到可能的各种后果,包括失败,甚至身首异处、家破人亡。当然,有许多内战参与者是身不由己。不管怎么样,内战参与者的失败及失败后的种种苦难,毕竟是战争的恶果之一,不应简单地斥之为咎由自取。

国民的悲剧——与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国民悲剧比起来,失败者的悲剧就不算一回事了。国民的悲剧至少包括如下三个部分。首先是那些未必自愿介入的参战者,无论身在哪一方,都是战争风险的直接承受着,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可能安全回家,要么为某个枭雄争天下命丧疆场,要么在身体残缺之后,回乡承受终生痛苦。其次是交战地区的人民承受池鱼之殃,或家毁人亡,或备受凌辱。自古以来,兵灾之惨烈,都是嵌入民族记忆中的永恒的痛楚。经明末的大兵燹,人口骤减数千万,以致促成规模空前的“湖广填四川”。祸首并非入侵的满清人,而是朝廷与张献忠等人之间的内战。太平天国所引发的14年内战,更导致人口减少达1亿!这不只是一个干巴巴的数字,而是无数家庭的家破人亡、甚至断子绝孙!就是在上述两种情况之外,其他人也不可能躲过战争之劫:国家的残损、河山的破碎、因战争所致的沉重赋税、徭役,都将使国民不堪重负。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致历代有那样多控诉战争——其中许多是内战——苦难的诗词歌赋流传下来。

后代的悲剧——内战无论如何让国家灾难深重,都总有终结之日。一旦战火平息、重现太平,岂不天下安居乐业、休养生息,或许一代人之后,国家就恢复到繁荣富庶之境。那么后代的悲剧究竟何在呢?对于内战后果的最大疏忽恰在这里。实际上,内战的最大祸害,恰恰是多少代人的精神与心理损伤;与这种祸害相比,前述的两种悲剧或许都不算什么了。但精神性质的悲剧是隐蔽的,人们难以察觉,因而其危害更加创巨痛深。

简而言之,内战的精神危害就是:它整个地改变了社会的文化基因,扭曲了民族心理,在全民心中植入了由内战带来的仇恨、暴戾、残忍、好斗等等恶劣习性。

由内战导致的这种可怕的精神与心理后果,牵涉极广,其消极作用实难少量文字足以尽述,下面仅仅例举数条而已。

内斗恶习——经多少年的文明积累建立起来的社会和谐、宽容、互助气氛,迭经内战之后荡然无存,代之以仇恨、互斗、互损;孔夫子所理想的那种“温良恭俭让”,更是无处可寻。日本人与犹太人都以内部互助著称于世界。我们呢?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三条虫!是多少内战的锤炼将我们变成了虫呢?“同室操戈”、“兄弟阋墙”都是好词汇,能为汉语增色,其代价却是无数内战牺牲者的鲜血!

漠视生命——这绝不会是炎黄遗下的基因,而是内战惨剧改变了先人的DNA!我们是这样一个创纪录的民族:在隋末内战消灭了大多数国民之后,国人最钟情的只是隋唐英雄!在上世纪空前的内战结束之后,人们津津乐道的只是大会战!在庄严的国际会议上,我们的领导人敢于宣示:只要能实现某某主义,不怕死掉四亿人!

蔑视同胞——视同胞如草芥,肯定不是炎黄遗风,而是黄巢、张献忠这类内战枭雄的遗泽。连屠杀都不在乎,仅仅蔑视算什么!慈禧就敢说: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在她眼中哪里还有黎民百姓!就是现代,还有官员喊出:老百姓算什么!

被如此蔑视的同胞,恐怕连内战是悲剧都不知道了,岂不是更大的悲哀!

Sort:  

内战总是不好的。
除非只是伤亡最小,只在军方之中。..
如果由于战争,人民恢复了团结。
因为任何国家都不应该分裂。..
通常,不幸的是,当他们害怕人民变得强大时,他们会被外力分裂。
谢谢你这么广泛的帖子。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8
TRX 0.11
JST 0.031
BTC 68166.55
ETH 3802.98
USDT 1.00
SBD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