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种种steemCreated with Sketch.

在最后一位皇帝退位百余年之后的今天,还谈什么忠臣奸臣,不能不有时间倒错之感。另一方面,既然忠字舞的喧嚣声犹在耳,领袖们要求属下效忠的训示直言不讳,亟表忠心的誓言不绝于耳,那么,忠臣的话题不仅没有失去意义,或许还会一时成为热点。

timg.jpg

忠于谁?

杭州岳王庙中有对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此处“正邪”无疑是指忠臣岳飞与奸臣秦桧。岳飞与秦桧分别为忠臣与奸臣的典型,已是千古定论,何人敢质疑?真正令人奇怪的是,直到今天竟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岳飞与秦桧都是宋高宗的忠臣

岳飞一生精忠报国,为恢复宋室江山,鞠躬尽瘁,直至屈死风波亭。他的忠义已如日月行空,再无争议。至于秦桧,他对于宋高宗忠心耿耿,言听令从;在政见、谋略上追随君主,在当时无出其右,显然是宋高宗的最亲密追随者,即使岳飞也不能及,能不是忠臣?如果这样的人还不算忠臣,那么君王在世间就找不到忠臣了。

这一番议论想必会使一些人暴跳如雷:怎么?秦桧还算忠臣?简直是汉奸言论!稍安勿躁吧,你还是耐心思考一下:秦桧是否忠于皇帝?如果不是,请举出事实,且说明皇帝为什么要最信任一个不忠于他的人;如果是,请说明为什么忠于皇帝的人不是忠臣。你现在该明白了,这个问题不很简单吧?

如果承认岳飞、秦桧两人都是忠臣,那么就得承认,忠臣与忠臣相比,可能有天壤之别,即此忠臣非彼忠臣也。如果是这样,“忠臣”这一概念似乎就没有多大意义了;至少,自古培养起来的对忠臣的那种敬仰心理,就不能不轰然垮塌——连秦桧都应进入忠烈祠,你还会对忠臣肃然起敬吗?

问题就出在忠臣的定义上。对于“定义”一类的逻辑要素,我们的传统文化恰恰毫不在意。因此而造成的概念与论断的混乱,实在比比皆是,只是无人置疑。

根本的问题是忠于谁?在王朝时代,“臣”这个字是一定与“君”绑在一起的:“君为臣纲”乃核心伦理的“三纲”之一。因此,所谓“忠臣”似乎理所当然是“忠于君之臣”。在历史上,对于“忠臣”一词的实际理解,也不越此框架。

不过,如果固守这一狭隘的理解,就无法解释很多事情;例如,就不能解释岳飞与秦桧究竟谁是忠臣。根本的观察在于注意到,与君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有如下序列:朝廷或者社稷、民族、国家、天下。他们的相互关系是:其中每一个包含了前面的那一个,因而忠于前者就必定忠于后者,至少在原则上应当如此。这样,忠于君者一定忠于朝廷,除非君主本身已背叛朝廷,或者君主有与朝廷不完全一致的特殊利益。例如,担心父亲还朝复位的宋高宗,其利益就有别于朝廷的利益。原则上,忠于朝廷者一定忠于国家;但如果朝廷并不忠于国家——历史上许多卖国求存的朝廷皆是如此——,那么忠于朝廷者就未必忠于国家。

于是,就不只一种而是多种忠臣:君主的忠臣、朝廷的忠臣、民族的忠臣、国家的忠臣……;原则上,每一种都包含在后一种之内。当代媒体甚至用到“人民的忠臣”这种奇葩名词;如果它有什么合理意义,应大体上就是“天下的忠臣”。

如上界定的各种忠臣,在逻辑上应无问题。如果在实际应用中出现混乱,那么问题必定出在前后关系的判定上。例如,尽管原则上君主的忠臣应是国家的忠臣,但谁来判定君主忠于国家呢?现代人可能轻易判定,宋高宗并不忠于国家。但宋高宗的大臣,即使内心这样看多半也不敢说出来。因此,在宋高宗时期,忠于皇帝者要么不再忠于国家,要么只能存有忠于国家之心,不妨称其为国家的“曲忠之臣”。

只有在仔细厘清种种忠臣的不同含义之后,才可能恰当地使用忠臣一词,不致陷入不可补救的混乱。

愚忠之臣

如果臣下完全无条件地忠于君主,根本不顾及君主是否忠于朝廷国家等等,当君主的行为背离朝廷或者国家利益时,完全视而不见、不置一词,那么,臣下就是君主的绝对的忠臣,我们将这种忠臣称为愚忠之臣。可以说,历史上的大多数忠臣正是愚忠之臣。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乐意做愚忠之臣呢?因为这是最省事、最安全的选择。省事意味着不必思考;安全则可保身家性命与妻室儿女,何乐而不为?已有一个皇帝老头坐在龙椅上,他握有主宰着你的生杀大权;你不去山呼万岁、君王圣明,却动脑筋思考社稷、国家大事,不时冒出可能触犯君王的言论,岂不是自寻烦恼,甚至是找死?岂不坠入“忠诚不彻底,彻底不忠诚”?可见,做愚忠之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是王朝时代为官的最顺理成章的逻辑,也是官场的第一要则。在这个意义上,愚忠之臣实在无可指责。怎么能指责顺势行事的大多数人呢?没有人会轻易去做另类,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历史上愚忠之臣无数,他们大多安富尊荣、顺畅一生,其结局也多半功德完满,归天时备极哀荣,墓碑上那些常见的赞词不少一个;实际上,这些评语已成标准格式,可套用于任何人。愚忠之臣的失采之处在于其平淡,绝无故事可言。

幸而历史上也有一个例外,他就是著名的五代名臣冯道(882—954),此公先后臣事四个王朝、十个皇帝,且始终位居三公,被称为“十朝元老”,用现代语言说来就是官场不倒翁。做官能做到这步田地,已可谓炉火纯青,十八般诀窍件件精通。他没有一部《官场宝典》传世,实在是一件遗憾事。别说十朝元老,就是说到三朝元老,人们心中都不免有点不屑。但我敢断定,官员们在内心深处还是羡慕、佩服冯道的,只是怨自己官运不及,也可能自叹官技不如。尽管冯道在正史中得不到太多褒扬,但他实际上是官场上的千年标杆。也不要以为冯道是一个猥琐小人;恰恰相反,他几乎形象高大上,将历代赞颂好官的那些用语:博学、清廉、亲民、仁厚等等,用在他身上都非过誉。有这样多优秀品质集于一身,却又是一个见风使舵、毫无气节、毫无政绩的庸官,也算官场奇葩了。

冯道个人也许不足道,但能容纳冯道这种人的官场生态、能培育出这种生态的文化传统,却足堪留意。不妨说,冯道一生正是中国数千年官场史的一面镜子。学界没有充分研究冯道其人,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愚忠之臣有价值吗?一个存在达数千年之久的庞大群体,岂能说它毫无价值?愚忠之臣多半忠于职守,维持了王朝机器的正常运转;他们也绝不心存非分之想、觊觎君位,因而不可能颠覆现存统治秩序。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王朝时代的稳定力量,当然有值得肯定的价值。另一方面,这些人往往奴颜媚骨,无气节可言,一切唯君主之马首是瞻,绝不肯花一点心思去思考是非曲直,在道德操守、人格修养上都毫不足取。由此可见,愚忠之臣有社会功能价值而无道德价值

那么,该看重的是功能价值还是道德价值呢?这就难以断言了。从一朝一代来看,或许功能价值是第一位的,因为最重要的事情毕竟是保江山;倘江山不保,空谈道德何益?但若站在纵观历史的角度,一朝一代的利益就未必最重要,而道德才是千古沿袭的传世之宝,因而道德价值才是最值得关注的。既然愚忠之臣的道德价值毫不足取,那么他们就不值得现代人俯仰咏叹了。

曲忠之臣

在君主之上还有朝廷、民族、国家、天下,逐层分析起来不免琐碎冗长,不妨仅考虑臣下对君主与国家的忠诚。将这里的方法用于其他几种情况,并无显著不同。

如果君主忠于国家,那么君主的忠臣与国家的忠臣就不必严格区别。根本的问题在于,君主总是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如果不是这样,秦始皇就不会竭尽民力大修皇陵,使国家骚动、天下崩坏;隋炀帝就不会仅为游幸江都,劳民伤财、搅动天下;唐明皇就不会为宠幸贵妃,荒废朝政,酿成祸乱;宋高宗就不至于为保帝位而丧权辱国、诛杀忠良;朱元璋就不至于大开杀戒,让追随他打江山的文臣武将头颅滚滚落地;慈禧就不会宁无海军,也要修好颐和园为自己祝寿;现代领袖就不会宁见天下涂炭,也不容彭德怀进忠言……。

那些身为昏君、庸君或暴君者,就是明知损害国家,也一定要遂一己之利。这就使臣下犯难了:在君主与国家之间如何选择呢?忠于君与忠于国不能两全啊。倘悖逆君意,不仅有违纲常伦理,而且很可能祸在眼前;倘不顾国家,则有违良心,愧对列祖列宗。

在两难之前,臣下可能有三种选择:绝对忠于君主而不问其他,这就是愚忠,前面已分析过了;选择不拂逆君意,但内心不忘国家,即使忧心如焚,亦无可奈何,这就是国之曲忠之臣,曲忠者,曲意忠国也;选择公开谏诤,不惜舍身报国,这就是国之苦忠之臣。三者的安全性递降,风险递增,报国的思考与决心亦递增。

与苦忠之臣比较,更大量的是曲忠之臣,毕竟大多数人不能不爱惜颈上之物。

曲忠之臣有两大优秀品质。其一是心忧国家。不要以为这很容易,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在那种昏君当道、万马齐喑之际,大多数官员都醉生梦死,除了吃喝玩乐、心系妻子儿女之外,别无用心,置国家祸福于不顾,要能高出群伦,独具慧眼,识别利弊,心忧天下,这并不简单。况且,作为一个潜在的持异见者,即使你处处说违心话、做违心事,亦未必毫无风险。任何世故之人都会宁可闭目塞听,绝不以国事为念,乐得悠闲自在、明哲保身。其二是能够韬光养晦。有智慧的人不会不明白,在局面未明的情况下,国事可忧而不可说。如果沉不住气,不能待机而发,只会既误自身,也无益于苍生。

历史上,曲忠之臣应当不少,但其事迹流传后世者肯定不多,否则也枉费其韬晦功夫了。但史籍上至少会记载两个杰出人物。周勃与叶剑英。

周勃是刘邦的老臣,质朴厚道,持重稳健。刘邦似乎早已看出,此人将会在他身后肩负“安刘氏”之重任。刘邦死后,吕后主政,诸吕专权,天下骚动。但身为太尉的周勃却“隐忍以待”。直到吕后死后,周勃才联合陈平,诛灭诸吕,稳定了刘氏的天下。

叶剑英(1897—1986)的生平与周勃相差两千年,却干了几乎相同的事:在主公故去之后,主导清除了以“外戚”为核心的邪恶权势集团,即众所周知的四人帮。这件事已广为人知,不必说它。值得指出的是,叶剑英如同周勃一样,老成持重,颇有韬晦功夫,以致被毛赠以诗句:“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他在1976年之前隐忍不发,蓄势待时,最终干成了那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也算成就了“曲忠”之极致。至于当代人并不喜欢其忠君,那是另一个问题。

苦忠之臣

与曲忠之臣不同,壮怀激烈的苦忠之臣,具有更鲜明的形象,因而更为大众所喜爱。即使对于那些已得到官方认可的苦忠之臣,正史的着墨也会刻意保留。在君权至上的人看来,让皇帝丢面子的人,无论他如何赤胆忠心,也不应得到宽恕。这一点尽管从不明言,但自古迄今的统治者都心照不宣。但野史或者民间就没有这许多顾忌,对苦忠之臣的故事给了最大的传播空间。因此,尽管苦忠之臣并不多,但在历史上却颇有声势,不像愚忠之臣、曲忠之臣那样近于默默无闻。

最具悲剧性的苦忠之臣,大概要算古之屈原与今之彭德怀。

屈原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因为习俗上的端午节,据说就与屈原有关。我特别想提到屈原的悲剧性,其原因之一是,近年来有论者提出:屈原在官场失意之后,刻意夸大个人的委屈与不幸,将个人荣辱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为表现自己的忠贞,竟不惜彰显国君之恶,等等。在论者看来,似乎屈原唯一值得的做法,就是永远保持沉默!可见,苦忠之臣的“苦”是三重的:首先,他的忠言不被采纳;其次,他可能因忠于国家而被误解、被毁谤甚至被迫害;最后,他还不能拥有叫屈的权利!

彭德怀生在一个不应有君臣之分的时代,居然还做了苦忠之臣,这件事本身就是莫大的悲剧。稍关注时论的人都容易注意到,对这个现代史上最有风骨的人,官方文献对他偏偏着墨最少。在很大的程度上,他依然还是一个敏感人物,岂不悲乎?

当苦忠之臣容易吗?这样的问题最好应当去问屈原这些人,可惜他们已经永远无言了。

身处21世纪的现代人,纵观愚忠之臣、曲忠之臣、苦忠之臣之后,会敬仰谁、可怜谁、鄙弃谁呢?在自己面临选择时,宁愿扮演哪种角色呢?你还想当什么臣吗?不!是弃用“臣”这一字眼的时候了。“臣”应该进入历史;当然,同时进入历史的更应包括“君”!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16
TRX 0.15
JST 0.027
BTC 60244.17
ETH 2333.72
USDT 1.00
SBD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