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日本韩国的春节是这样的/한국과 일본의 설/韓国と日本の旧正月/Spring Festival in Korea, Japan。

in #cn6 years ago (edited)

估计很多朋友小时候都特别盼着过年。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物质条件相对贫乏,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对那时候的我们来说,别提有多友好了。童谣有云:「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个「馋」,是全方面的。不光是年夜饭让人犯馋,新衣服让人犯馋,压岁钱更让人犯馋。

所以春节的「春」字,让人联想起的不是什么绿意盎然,而是锣鼓喧天,姹紫嫣红,普天同庆。比起老外「偷偷摸摸」地在袜子里塞礼物,我们的开年红,来得多么坦率,多么赤诚啊。

为此我还长久地同情过外国小朋友,毕竟他们没机会享受这样的好日子,着实令人叹惋。但直到年纪渐长,读过了一些零零碎碎的书,走过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国家,才发现原来中国人的春节,并非一枝独秀,而是东亚地区一脉相承的盛大风俗。

你没猜错,日本人也过年,并且,也会给小朋友派发压岁钱。

《妖猫传》里,阿倍仲麻吕远渡重洋,来中国留学,还考中了进士。阿倍生于飞鸟时代,也正是在这时,日本耳濡目染着盛唐之风,引进了当时的中国农历——先后有元嘉历、麟德历、大衍历、五纪历、宣明历等等(这些历法基本都是唐朝历法,可见当时的日本版本迭代更新之快),过起了正月春节。

比如这几句诗:「正朝观万国,元日临兆民。齐政敷玄造,抚机御紫哀。年华已非故,淑气亦惟新。鲜云秀五彩,丽景耀三春。」

这可不是什么五言唐诗,而是日本平安朝时期某位大臣的元日应召之作。你瞅瞅这诗里的场景,是不是隆重到了眼熟的地步?日本人同样讲究「百节岁为首」。整个正月,被满满当当地塞进了许多节庆活动。细数起来,几乎每一项都跟中国有着脱不开的渊源。

就拿正月初一的「四方拜」来说吧,这是旧时日本天皇的新春祈福仪式。它由拜属星、拜天地四方、拜山陵祖先三部分组成,为的是除灾厄,祈祥福。我国《礼记》记载说:「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所以后两拜的出处,清晰可见。至于「拜属星」,则源于我国古代道教的北斗七星信仰——别笑,祭拜时,天皇还会口念「急急如律令」的咒语呢。

进入现代社会,「四方拜」从惠及民间的节日,变成了日本皇宫的私礼。但作为中式春节核心的「祈福、驱邪、开运」,却一直没有更改。不妨再看这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王安石的《元日》里集中了春节驱邪三宝:爆竹、屠苏酒、桃符。爆竹大家应该都知道,后面那两样呢?

屠苏酒,相传是华佗发明的药酒,除夕时饮用,能防瘟疫。这酒,我们老祖宗一直喝到了清朝,然后不小心「断档」了。但在日本,至今仍然保留着春节喝屠苏酒的风俗。跟平时先敬长辈的习惯不一样,屠苏酒的顺序是由幼及长,为的是把年轻人的朝气传递给老年人。这个次序不用说,也是从中国传来的。

至于桃符,在中国,后来渐渐被春联所代替了。而同样相信桃木能驱邪的日本人,则选用了「桃弓苇矢」中的「苇」,创造出了辟邪用的「门松」(春节时装饰在大门两侧的植物)。说是创造,其实也不完全,「门松」选用的是「松、竹、梅」岁寒三友,虽然有着日本最推崇的侘寂禅意,本质上,还是源于中国文化。

不得不说,日本在过春节这件事儿上,保留下来的传统而典雅的「年味儿」,还是颇值得细品的。张继写「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日本,人们正喜欢选择前往寺庙聆听这一百零八声的钟声,以沉静而郑重的姿态,度过每一个难忘的除夕之夜。

要说日本春节跟中国春节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现代日本过的是阳历年。可能有人要问,刚才不还说日本引进了唐朝的阴历吗?是这样没错,只不过,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实行西方的阳历,「春节」「正月」和「元旦」,就只好被搬到阳历年来过了。

写到这里,插播几个我国春节的小知识点。其实中国最早的「新年」,也并非都是在阴历一月。《史记》中说:「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这意思就是说,但凡改朝换代,就要重新定「正月」。

所以商朝的正月,其实是夏历十二月,而周朝则是夏历十一月,秦朝是夏历十月。到了汉朝,才将正月定成了固定的日子,此后的帝王们就只改年号,不再改正朔。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区别阳历年和阴历年,把原本正月初一使用的「元旦」一词,挪给了阳历一月一日。所以我们现在法定的「元旦」,其实也只有短短 69 年历史。从这点上来说,我国的「元旦」,倒是跟日本的「元旦」殊途同归了。

那么东亚地区,还有没有把春节这套中式节日,保存得同样原汁原味的地方呢?

有,那就是韩国的春节。

时至今日,韩国人民都只过旧历年。其实 19 世纪末韩国也推行过阳历年,但老百姓根本不认账,阳历年在韩国推行了一个多世纪,硬是没扎下根。最后政府没办法,只好宣布恢复旧历的合法地位,从此,旧历春节也就成了韩国的法定节日。

韩国人过年的方式,相当传统和复古。在韩国,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就是农历新年和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他们把正月初一称为「岁首」、「岁初」或者「正朝」,是新一年的第一天,必须谨慎行事,所以这一天又被称为「慎日」。

从初一到十二,他们用干支来称呼每一天。有毛动物的日子称为「有毛日」,而龙和蛇没有毛,辰日和巳日便被称为「无毛日」。如果初一是「有毛日」,那就预兆着是个丰收的好年头,如果撞上无毛日,那今年的年成可能就不太好。

和中日人民一样,韩国人例行会在年前进行驱邪的大扫除——「扫尘」,然后张贴秦琼和尉迟恭之类的门神年画。春联则选择在立春时张贴,虽然韩国官方废除了中文,但春联依然用毛笔汉字书写。

韩国人尚白,所以在春节的颜色使用上和我国不同。但一整套习俗,却也基本没差。到了初一,大家早起穿上新衣,举行「正朝茶礼」,也就是祭祖的礼仪,紧接着是「岁拜」——晚辈向长辈拜年,当然,压岁钱是必不可少的。而源远流长的屠苏酒,更是韩国除夕夜的必备「岁酒」。除此之外,韩国人在正月里还有些忌讳,比如蛇日不理发——看看,是不是更亲切了?

当然了,完全跟中式春节「撞车」,也就无趣了。实际上,新春的传承不仅仅在日韩被发扬光大,也因为地域的不同,文化的演变,产生了许多异于我国的庆祝方式。哪怕同样是年饭,日本和韩国也各具特色:日本人跨年,一定要吃荞麦面。一则象征长寿,二则表示与旧日的不愉快「一刀两断」;韩国人则选择在初一早上吃白色的圆形年糕,圆形象征着太阳的光明,白色意味着万物新生的纯洁。

日式荞麦面与韩式年糕

随着现代生活的日新月异,东亚各国庆祝新春的方式也越发多样。但不变的,是东方人对于春节那份恒久的情怀。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日本人,会在「春节」之际,前往苏州寒山寺谛听钟声,寻求「年」的本源。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则选择过年去日韩游玩,感受异国既熟悉又陌生的「年味」。

如果说儿时对于春节的期盼,源于彼时日常太过贫瘠的补偿心理的话,那么现在,我们似乎也的确有了更多更丰富的选择。相较于在家被各路亲戚逼婚逼生盘问工资,何不畅畅快快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新春旅行呢?

有作词人去日本时灵感爆棚,写出了「原来我非不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这样的名句。今年,我们也不妨去日本感受下从盛唐沿袭下来的年味习俗,或者去韩国品品,和我们一样沉迷于旧历新年的情怀。接上爸妈也好,独自前往也罢,摆脱那些功利化的攀比,认真享受最愉悦的假期,畅游异国,放心吃喝,也许才该是新春最纯粹的庆祝方式。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0
TRX 0.12
JST 0.028
BTC 63624.94
ETH 3481.95
USDT 1.00
SBD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