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谷歌点名#5|阿拉斯加之死 -- 浪漫的一塌糊塗的理想
最近一直看到谷歌點名和電影有關的好文章,今天終於弄懂了@jubi舉辦的谷歌點名到底是什麼,興致勃勃地想要參與才發現這期的主題好像快要截止了。
雖然如此還是很想跟大家分享一部好片,Into the Wild,台版譯作『阿拉斯加之死』,也有譯作『荒野生存』。我很喜歡台版的翻譯,雖然名字本身有點劇透了,但是多少捕捉了回歸自然的浪漫。『荒野生存』總是讓我想到Man vs Wild(荒野求生)的Bear Grylls(貝爾·格里爾斯)😂 😂 😂
回歸比較沈重的正題,這裡先附上一首電影裡的配樂,配樂方面全權由搖滾樂團Pearl Jam的主唱Eddie Vedder創作。Eddie Vedder用木吉他的原音樂,試圖捕捉主角的心境。
Society, you're a crazy breed
社會,你是個瘋狂的族類
I hope you're not lonely without me
希望縱使沒有我,你也不會感到孤寂
阿拉斯加之死本是戶外文學作家Jon Krakauer撰寫的紀實文學,1992年於戶外雜誌出版,描述著一個出身富裕的年輕人Christopher McCandless(此後簡稱Chris)剛從美國頂尖的私立大學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畢業,前程似錦,父母甚至希望他可以考慮申請哈佛法學院。但他高階中產階級的背景和特殊的成長經歷,讓他對美國社會空虛的物質主義日漸感到排斥,再加上他受到傑克·倫敦、列夫·托爾斯泰、威廉·亨利·戴維斯和亨利·戴維·梭羅深刻的影響,畢業後終於走向了理想化的極端,Chris選擇離開框架內的現實,去過一種梭羅式的隱居生活。他把財產捐出,身分證燒掉,把自己的愛車丟在沙漠裡,開始流浪,終點阿拉斯加。
"I've only got one plan. I'm going to Alaska." Chris
Chris: 我只有一個目標,就是阿拉斯加。"Alaska, Alaska? or city Alaska?" Wayne
友人Wayne: 阿拉斯加阿拉斯加?還是城市阿拉斯加?"I'm gonna be all the way out there" Chris
Chris: 我會走進野外,越遠越好。"What are you doing out there? Now you're in the Wild" Wayne
友人Wayne: 然後呢?到了野外之後呢?"You just living Man" Chris
Chris: 你就努力生活著。
雖然硬是被我翻成了中文,但從以上的對白可以看出Chris對他理想的執著,再加上Emile Hirsch的演技,讓我不禁替Chris打氣,希望他可以逃過即將而來的死亡。
電影是由Sean Penn導演,前置作業花上了十年的時間,製作團隊很用心地與Chris的家人溝通,畢竟牽扯到真人真事,為了鋪述Chris反體制思想的成因,電影裡也夾雜了許多家庭糾紛的片段。Sean Penn對這個故事的執著,讓這部電影表現得可圈可點。總共花了兩年的時間到各地現場取景,拍到了很多絕美的風景。
敘事方面,則採用了時空交錯的手法,堆疊了很多看似毫無聯繫的片段,包括Chris旅程中遇到人事物、在阿拉斯加獨自生活的點滴、他對自己最喜歡的文學經典的解讀、小時候成長不愉快的回憶,種種的片段交錯之下產生的對比的效果。電影的最後Chris走向死亡的結局,在這樣的鋪陳之下更是細膩的令人窒息。
其實Chris流浪的過程並不孤單,他本身善良樂觀又有教養,在他旅途中的過客都願意跟他掏心掏肺,似乎有意無意地提醒他人之間的交流才是最難能可貴的,人群也不是總像他想像的那樣腐敗,充滿偽善,但他想要逃離社會的想法已經太根深蒂固,旅途中的點滴始終沒有讓他放棄他浪漫的一蹋糊塗的夢。只能說當局者迷,旁觀者都早已看出他遇見的人都過著Chris嚮往的簡單自然遠離塵囂的生活。Chris心目中野外的烏托邦看似美好,卻也處處藏著危機,他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才從書中悟出這個真理『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分享才能帶來幸福』,阿拉斯加殘酷的生存環境早已將他與人群永遠的隔開了。
在Jon Krakauer首度披露Chris的故事的時候,各界對此有兩極的解讀,有人讚賞他追求理想的衝勁和冒險的勇氣,但也不少人批判他天真、自私、過於理想、輕忽大自然的力量。Jon Krakauer本身年輕時就曾經和Chris一樣深入阿拉斯加冒險,試圖在沒有經驗和足夠的設備下攀爬上阿拉斯加環境險峻的the Devil's Thumb,因此他對Chris的動機有自己的見解:
I ... mistook passion for insight, and functioned according to an obscure gap-ridden logic.
我錯把熱情當作處事的見解,用自己充滿漏洞的邏輯活著。
I suspect we had a similar intensity, a similar heedlessness, a similar agitation of the soul.
我想我們(作者和Chris)當時都有著對生命強烈的執著和靈魂不安的騷動。
我想每個人都可以在Chris的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也許沒那麼極端,但都曾經有不過一切的衝動,覺得自己可以承受世界的重量,但成長的過程中都是會有修正,外在的壓力會逼使你走別條路,過程可能充滿無奈,但沒有所謂對錯,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一把尺可以量化的,就像Krakauer可以僥倖逃過一劫,Chris卻無法一樣。
最後在電影裡另外一首配樂Guaranteed
p.s 同樣推薦Jon Krakauer的另外一部作品Into Thin Air也很好看,還曾經被拍成電影兩次,最近的一部是2015年的Everest。
Congratulations @ytienchu! You have completed some achievement on Steemit and have been rewarded with new badge(s) :
You got your First payout
Click on any badge to view your own Board of Honor on SteemitBoard.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SteemitBoard, click here
If you no longer want to receive notifications, reply to this comment with the word
STOP
感覺這部電影很值得做個人生探討啊~~
對啊,加上是真人真事所以更震撼
Great movie! But the book is way deeper and coo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