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he oldest Buddhist and most advanced science最古老的佛法与最尖端的科学

in #cn7 years ago (edited)

Small particles of Buddhism and modern science of neutron and proton比较佛教的极微粒子和现代科学的质子、中子。
质子、中子的内部构成
人们一般都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而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观粒子一度被认为是最微小的物质微粒,因而把它们叫作基本粒子。然而在六十年代科学家又在实验中发现质子、中子还有内部结构,各自都是由三个夸克构成并且由胶子把它们“粘”在一起。下面这张互动百科上的图形象地说明从原子到夸克这样的构成关系:质子和中子的差别在于质子是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构成,而中子是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构成。夸克的一个很重要的性质是夸克禁闭[注1],就是夸克不能单独存在,它们只能以特定的组合方式存在于质子、中子和其它粒子中。
1_副本.gif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认为物质是有地水火风四大够成,然而对地水火风如何构成物质的细节可能并不了解。这方面的详细知识来源于佛教的论藏。南传佛教保存了最原始的论藏,音译叫作《阿毗达摩》。和北传佛教不一样,南传佛教认为他们传承的《阿毗达摩》是释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按照《阿毗达摩》的观点,一切物质都是由包含地水火风四大的物质微粒构成,这种微粒叫作极微,又叫色聚。物质在佛教中叫作色法,由地水火风四大基本元素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物质微粒被叫作色聚就是很自然的。
很有趣的是,在讲四大各自的作用的时候,《阿毗达摩》认为水元素的作用就是把其它三个元素“粘”在一起,这和质子、中子中的胶子的把三个夸克“粘”在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更有趣的是,佛教认为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不能单独存在,它们只能聚集在一起以极微粒子的形式存在[注2],显然这和夸克禁闭如出一辙。由此我们看到佛教讲的极微的构造和质子、中子的构造有高度的相似性。
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和色无常
按照现代物理,微观粒子不仅有粒子的特性,还有波动的特性。如果不是学理科的,可能并不了解波动性的细节,比如象几率波这样的概念。但有一点是可以了解,那就是波动性描述的是一种起伏变化的图像。那么佛教讲的极微是不是也包含这样的图像呢?答案是肯定的。佛经中常常要求修行人在禅修中观察“色无常”,色就是指构成我们身心和周围世界的物质,无常就是指的生灭变化的意思,如《大般涅槃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不过常人对无常的理解往往是世事不可预料的意思,但这并没有反映出无常这个概念的原意。那么按照佛教的观点,这种生灭变化有多快呢?近代的著名南传佛教大师如韦布尊者、马哈西尊者都说眨眼间就有数十亿计(billions of billions)的生灭。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比较只是说有相似性,但并不能简单地把波动性和色无常划等号。
微观粒子的描述与观察手段
科学研究中描述一个微观粒子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其电荷、自旋和质量,这和探测手段有关系,这三者分别对应电场、磁场和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由于对微观粒子来说,万有引力通常太弱,实际上质量大多由实验间接推出。所以当科学家描述质子、中子的时候,除了阐述构成它们的三个夸克和胶子外,还要描述它们的电荷、自旋和质量,另外再加上别的必要的量子数。
佛教描述极微粒子,除阐述构成它们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外,还有四个必不可少的参量,就是颜色、气味、味道和食素。佛教认为四大元素为最基本的色法,其它色法和色法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都被看作四大所造色。在古印度没有文字,更别谈记录的纸笔,所以用数字作为助记的方法。把四大和四大所造色加起来总共是28项,一般就说色法28法。因为在一切色法微粒中都有四大和颜色、气味、味道和食素这八项,所以把它们称为八不离色。只拥有八不离色的极微粒子被称为“纯八法聚”。颜色、气味、味道也是和探测手段有关的参量,因为它们是眼、鼻、舌的感知对象。我这样说主要是为了和现代科学相对比,实际的禅修过程是首先由意识直接观察到色法微粒然后进行深入观察分析,而常人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对物质的认识就是直接通过感官进行的。
可能有人立即就会问,极微粒子太小,人怎么可能看得见。对常人这确实是不可能的事,但是经过佛教禅定和内观训练并达到相当水平的人是可以的。比如班迪达尊者、舍弃我禅师说到过观色法到一定程度会看到色法微粒。而帕奥禅师的讲法则把如何观察极微粒子讲得非常仔细,至于具体细节请参看南传佛教传统的禅修手册《清静道论》和帕奥禅师的著述《如实知见》、《智慧之光》等书籍。
光的粒子性
有比较好的禅修经验的人都知道,在没有进行禅修训练以前,闭上眼睛就是两眼一抹黑。而经过禅修训练当达到比较好的状况时,闭上眼睛也有一种光明感,水平进一步提升达到出现禅相的时候,这种光明就更加强烈。科学家认为光是一种物质,而佛教认为光是一种色法。禅修中出现的光明佛教认为是因为心有定力而产生的,所以是一种心生色法。帕奥禅师在谈到禅相的光明时说,禅修中去观察,能够发现禅相的光也是由极微粒子构成的,每个粒子中都有地水火风。
光是一种粒子是近现代科学的发现,科学实验中往往把光叫作“光子”。过去光被认为是一种电磁波,后来才发现光象其它物质那样不但具有波的特性还具有粒子的特性。佛教徒在禅修中能发现光的粒子性是一件很有意思事。
讨论
我们知道,我们人本身和周围物质世界都是由原子构成,而原子的绝大多数重量都是由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贡献的,核外的电子只占质子和中子的约2000分之一。现代的物理学家对电子的内部结构没有任何了解,只是把电子看成一个基本粒子。所以按重量算,质子、中子这种3+1结构(3个夸克+胶子)代表了超过99.9%的物质。那么佛教中的极微粒子是不是就是这些质子、中子呢?显然简单化等号是没有确实根据的,因为微观物质结构一层套一层,我们不知道夸克内部是不是还可以分出更细微结构。而佛教所说的极微粒子,内部的地水火风是不能再往下分的。
【注1】夸克禁闭请参看:
【注2】《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六章 色之概要 节七
不分离色:四大元素与颜色、香、味及食素(营养)四种所造色合称为八不离色(avinibbhogarupa),因为在一切的色聚里都有这八种色法。其它色法则可以存在或不存在于某些色聚里,所以称为可分离色。只拥有八不离色的色聚(kalapa)名为「纯八法聚」(suddhatthaka- kalapa)或「以食素为第八法的色聚」(ojatthamaka-kalapa)。此书链接: http://www.dhamma.org.cn/books/abdmgyjj/abdngyjj-001.htm
比较佛教的极微粒子和现代科学的质子、中子
此文为转载感谢感恩原作者 metta
[email protected]

@wnh518518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18
TRX 0.15
JST 0.028
BTC 63283.09
ETH 2463.49
USDT 1.00
SBD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