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这顿饭花我半天工资”:一句父母常说的话,如何毁了孩子一生?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一则视频,画面里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坐在肯德基的角落,孩子面前的儿童套餐色彩鲜艳,小家伙正开心地啃着鸡翅。
可父亲接下来的一句话,让这温馨场景瞬间变得有些沉重:“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孩子七八岁的模样,听到这话后原本明亮的眼神瞬间黯淡下去,小嘴也抿得紧紧的,虽没说话,但那低垂的脑袋仿佛藏着千斤重担。
这短短几十秒的视频,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了我内心层层涟漪,也引发了我对当下家庭教育中一个常见却极易被忽视问题的深度思考。
在如今的一些小城市,乃至更广大的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参差不齐,生活压力如影随形。许多父母为了家庭生计,每天早出晚归,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打拼。
他们省吃俭用,只为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爱子之心,天经地义,令人动容。然而,在表达这份爱与期望时,不少父母却选错了方式。就像视频中的父亲,试图用“赚钱辛苦”来让孩子懂得珍惜,可他不知道,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难以磨灭的创伤。
我小时候,也常常听到家里长辈对我和表兄弟姐妹们说“家里没钱但也给你买了”“我舍不得吃都省出来给你吃”这类话。那时候年纪小,不太懂这些话背后的深意,但每次听到,心里都会莫名地难受,觉得自己好像成了家里的“负担”。
为了不让长辈们失望,我学会了压抑自己的需求。看到商店里漂亮的玩具,明明很喜欢,却总是摇摇头说“不要”;学校组织春游,其他同学都兴奋地讨论着要带什么好吃的,我却默默盘算着如何用最少的钱填饱肚子。这种压抑,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深入骨髓。
长大后我才明白,父母长辈们说这些话,本意或许是希望我们懂得感恩、学会节俭,但他们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期待,他们无法像成年人一样,理性地看待金钱与付出的关系。
当父母在他们面前反复强调赚钱辛苦、家庭贫困时,孩子潜意识里会将父母的负面情绪归咎于自己。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才让父母如此辛苦,如此痛苦。这种错误的认知一旦形成,就会像一颗毒瘤,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逐渐演变成深深的愧疚感。
愧疚感,是一种极其沉重且复杂的情绪。它如同一层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着孩子的身心。在愧疚感的笼罩下,孩子会开始压抑自己的需求,讨好父母。他们害怕自己的任何一个愿望都会给父母带来负担,害怕看到父母因为自己而露出为难的神情。
于是,他们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小心翼翼地生活。就像我小时候,每次想要什么东西,都会先偷偷观察父母的脸色,如果发现他们有一丝犹豫或不悦,就会立刻放弃自己的想法。这种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并非孩子天生如此,而是父母不当教育方式的产物。
这种影响不会随着孩子长大而消失,反而会在他们人生的各个阶段持续发酵。当孩子到了选大学专业的时候,本应遵循内心的兴趣和热爱,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愧疚感却会让他们在关键时刻做出违背本心的选择。
比如,孩子心里真正想学的是艺术,渴望在艺术的殿堂里挥洒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可一想到父母多年来为自己付出的艰辛,想到父母赚钱的不易,他们就会在心里说服自己:“学艺术太不稳定了,还是学会计好,将来进银行工作,这样总归有个铁饭碗。”
于是,他们放弃了心中的热爱,选择了一个看似安稳却并非自己所愿的专业。在大学里,他们可能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为所学并非所爱;毕业后,面对不喜欢的工作,他们可能缺乏热情和动力,日复一日地消磨时光。
在亲密关系中,这种愧疚感带来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当孩子交了男朋友或女朋友,对方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时,他们却会因为愧疚感而陷入纠结。比如,男生提出想跟她发生关系,她心里感觉有些抗拒,觉得现在这个阶段就做这件事有点太快了。
可转念又一想:“他平时对我这么好,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如果拒绝了他,他会不会伤心?他会不会觉得我不够爱他?”就这样,她习惯于在关系中过度替对方着想,习惯于过度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对方为她付出一分,她就觉得自己欠了对方十分,宁可委屈自己的意志,也要让对方满意。
长此以往,她在感情中会逐渐失去自我,变得卑微而敏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也不敢对对方的不合理要求说“不”。这样的感情,又怎能长久、幸福呢?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彻底成为一个叛逆者。这类人从小在愧疚感的压抑下成长,内心积累了太多的不满和愤怒。当他们到了青春期,有了独立思考和反抗的能力时,就会处处跟父母反着来。
父母让好好学习,偏不学;父母让好好找个工作,偏不找,或者三天两头换工作,混一天算一天。他们在某些方面非常放纵自己,如纵酒、纵性、纵食,过量满足自己的欲望,实际上潜意识是在报复父母。他们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宣泄多年来被压抑的情绪,试图摆脱父母强加给他们的愧疚感。然而,这种报复行为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他们陷入更深的迷茫和痛苦之中。
这两种极端情况,看似截然不同,实则有着相同的根源——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人格。在愧疚感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自我认知是扭曲的,他们无法正确看待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也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他们要么在讨好中迷失自我,要么在叛逆中自我毁灭,始终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价值。
看到这里,或许有些家长会感到委屈:“那我不说赚钱辛苦,我说什么呢?怎样才能让孩子知道珍惜金钱,知道生活不易呢?如果我一直不告诉孩子赚钱辛苦,那孩子万一对钱没概念,将来乱挥霍怎么办?”这种担忧并非毫无道理,毕竟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是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但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过度强调赚钱辛苦绝不是最佳选择。
其实,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更科学、更温和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比如,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孩子了解金钱的价值和来之不易。
有一次,我带着侄子去超市购物。在购物过程中,侄子看到一款新出的玩具,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吵着要买。我没有立刻拒绝他,而是对他说:“宝贝,这款玩具确实很漂亮,不过它有点小贵哦。咱们先看看价格,再看看我们这个月的预算够不够买它,好吗?”侄子点点头,和我一起找到了玩具的价格标签。
我接着说:“你看,这个玩具要100 块钱。爸爸每天工作8 个小时,一个小时能赚20 块钱,那他需要工作5 个小时才能赚到这100 块钱。这5 个小时里,爸爸要一直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处理各种文件,非常辛苦。我们买玩具可以,但我们要考虑一下,这100 块钱花得值不值,我们还有没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用这笔钱。”侄子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最后他主动说:“姑姑,我还是不买了,等下次我生日的时候,再让爸爸妈妈送给我吧。”通过这次经历,侄子不仅对金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学会了理性消费。
再比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并给予适当的报酬。这样既能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又能让他们明白金钱是通过努力工作换来的。
我有个朋友,他家孩子上小学后,就制定了家务劳动报酬制度。扫地、拖地一次给2 块钱,洗碗一次给1 块钱。孩子为了赚取零花钱,每天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家务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会了生活技能,还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不再像以前那样随意乱花钱。
另外,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预算,让孩子参与到家庭财务的管理中来。每个月初,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出家庭的各项开支,如水电费、物业费、伙食费、孩子的教育费用等,然后根据家庭收入,合理安排每一笔钱的用途。
在制定预算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哪些开支是必要的,哪些开支是可以节省的。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学会合理规划和使用金钱。
回到最初那个肯德基的视频,那位父亲如果换一种方式与孩子沟通,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比如,他可以在孩子享用美食的过程中,和孩子聊一聊自己的工作:“宝贝,爸爸每天都要早早起床去上班,要面对很多客户,要解决很多问题,有时候还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但爸爸不怕辛苦,因为爸爸想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想让你能开开心心地吃你喜欢的食物。
不过,爸爸也希望你能明白,赚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学会珍惜每一分钱。你觉得这顿饭好吃吗?以后我们也可以偶尔来吃,但不能经常来哦,因为我们要把钱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这样的沟通方式,既让孩子了解了父母工作的辛苦,又不会让孩子产生愧疚感,还能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是继续用“赚钱辛苦,咱家穷”这样的话语,让孩子背负着愧疚感成长,还是换一种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式,让孩子在爱与理解中学会珍惜、懂得感恩?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真正的爱,不是给孩子套上愧疚的枷锁,而是给予他们自由成长的翅膀;不是让孩子在压抑中学会节俭,而是让他们在理解中懂得珍惜。
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摒弃那些可能伤害孩子心灵的话语和行为,用更科学、更温暖的方式陪伴孩子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难道我们忍心看着孩子在愧疚感的阴影下,失去追求梦想的勇气,失去享受生活的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