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量化生活的一些思考

in #cn7 years ago (edited)

『量化生活』这个词由连线杂志的编辑加里·沃尔夫和凯文·凯利在 2007 年率先提出,维基百科上对这个词的解释如下:

量化生活(Quantified Self)是一个将个人日常生活中用输入、状态和表现这样的参数,将科学技术引入日常生活中的技术革命。

这个解释听起来有些太过专业了,我个人的理解是『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收集记录个人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可视化等手段指导生活』。事实上,『量化生活』还有一个更加酷炫的名字『Life hacking』,即『生活黑客』。
technology-2082642.jpg

为什么要量化生活

道理我都懂,不过为什么要费神记录生活数据呢?生活已经那么累了,又何苦自找麻烦。

答案是『Know Yourself』。『Know Yourself』,认识你自己,据说这句话最早为苏格拉底提出,也是哲学和心理学的永恒话题。我并不是在说『量化生活』是认识自我的最好甚至是唯一方法。事实上,严格来说『量化生活』并不能让我们认识自我,它只是一个工具,一种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我的手段。就好比我们写文章,『量化生活』就像是我们手中的笔,笔不能帮我构思,但却为书写提供的必要的材料。当然,你也可以用电脑来写文章,就像你也可以借助其他工具认识自我。

总而言之,认识自我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的生活,而『量化自我』则我们提供了一种数据化的手段来反映和指导我们的生活。

So, let’s be a life hacker.

如何量化生活

虽然说『量化生活』的概念是在 2007 年提出的,不过这种思想却早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了,只是我们都没有意识到。GTD 就可以说得上是『量化生活』思想的一种具体做法。当我们在做 GTD 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要做哪几件事,每件事项大概需要耗费多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有意无意地使用了『量化』的方法来指导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另一个广为人知的『量化生活』的典型实践,就是微信的步数排行榜。

在我的认知范围内,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一书的主人公,可以说是把『量化』实践的最彻底的了。柳比歇夫一生中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各种论文和专著加起来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件。这本书曾被李笑来、秋叶、战隼等多位大牛推荐过,作为一本传记类型的书籍,书中详细介绍了帮助柳比歇夫取得这些成就的『时间统计法』。从1916年1月1日直到临终前最后几天,柳比歇夫每天都会详细记录下自己当天做了什么,花了多久,精确到分钟。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 3小时15分。鉴定袋蛾 —— 20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 —— 2小时45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 —— 2小时25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 —— 10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 —— 10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 —— 1小时25分。
基本工作合计 —— 6小时20分。

除此以外,每个月还会做一次小结,每年做一次年度总结,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写满了厚厚的几大册。柳比歇夫依靠这种他发明和改进的『时间统计法』取得了令人敬仰的成就,单单是几十年不断的坚持就足以让人惊叹。要做到这些绝非易事,书的作者也坦言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有一个『值得努力一生的人生目标』,而作为一名生物学家,柳比歇夫的人生目标就是: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不过幸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一切都变得容易起来。你不再需要像柳比歇夫那样用笔记下一切(当然如果你喜欢的话你仍然可以这么做),现在你只需要戳戳点点屏幕就可以做到这些,更加准确,也更加便捷。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量化生活实践

可以说,智能手机的出现让很多原本麻烦的事情都变得容易起来。与此同时,一大波与智能手机连携的智能硬件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在这些现代化设备的帮助下,『量化生活』正在变得更加容易也更加复杂。

一方面,智能设备及软件允许使用者通过简单的佩戴、点击等操作来获得自己的生活数据;另一方面,不同于早期单纯的时间记录,纷繁多样的智能设备和软件提供越来越多的生活数据(步数、心跳、体重、生活轨迹、睡眠质量等等),面对海量的数据,如何处理它们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emberify_quantified_self_and_context_cover.jpg
from:http://emberify.com/

现在我们有:

  •  Watch,小米手环, Fitbit手环,Jawbone手环等记录生活数据
  • 小米体重秤、乐心智能秤、有品魔秤等记录体重等身体数据
  • Sleep Cycle,Pillow,iPhone自带的就寝功能等记录睡眠质量
  • 我的水平衡、WaterMinder,Lifesum,MyFitnessPal等记录食物摄入
  • RescueTime,Qbserve,Wakatime等记录电脑使用时间
  • OFFTIME、小容、Moment等记录手机使用时间
  • Moves,Life Cycle等记录生活轨迹
  • Naughty,Clue,美柚等记录生殖健康状态

尽管现在有着诸多的方案来量化,不过『量化生活』却一直没有真正的『火』起来,说明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数据分散

这些服务中的大多数都不提供开放数据接口或者数据共享功能。数据分散直接导致了处理数据之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整理数据,多余时间的开销成了一个阻碍,用户需要考量这些数据带来的价值是否值得自己去发时间整理他们。Apple Health 是个非常好的尝试,不过即使是有着 Apple 这样强大的靠山,由于软件和平台等多方面的限制,仍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如何处理收集到的数据?

如果不能被处理和分析的话,那么这些数据就是毫无价值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前一段时间很火的 Gyroscope(号称『The new OS for the human body』)做出了很好的尝试,不过也只是换种美观的方式展示数据。 -其实是没钱订阅- _(:з」∠)_\

这里给诸位分享一篇文章,原文链接在此。文章作者使用灯泡为暗箱中的常春藤提供照明,灯泡通过智能开关配合IFTTT与RescueTime(一个记录电脑使用时间和使用的软件类型的服务),这样,当他在高效工作的时候,灯泡就会被点亮,为常春藤提供能量;否则,当他娱乐的时候,灯泡就会熄灭。以此通过常春藤的健康状态来判断最近一段时间生活是否高效。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否科学,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如何把抽象的数据转变为直观、易于理解的东西?

应该收集哪些数据?

换言之,哪些数据该收集,又有哪些是不需要的?有人盲目地认为『量化自我』就是收集一切可收集的数据,可是,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行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被数据洪流淹没。我认为,『量化自我』应该从一点一点做起,从自己关心的方面做起。比如,你现在比较关心自己的体重,那么你要做的不是赶紧下个 MyFitnessPal 下来记录每天摄入多少脂肪,多少卡路里,多少维生素,你要做的只是每天起床的时候(或者其他某个固定时间)称一下体重。我不是在说记录食物摄入是不对的,只是如果你一开始就记录那一大堆数据(很多时候你还得手动添加),很容易受到打击并就此放弃。从简单的开始,逐渐过渡,直到你觉得有必要去记录那些详细的数据并能够理解其含义的时刻。

另外还有一些数据是没有必要收集的,不过这因人而异。人不是机器,不是由冷冰冰的数据构成的,我们总得为自己让出点点空间,为生活留下点诗意。

数据安全问题

数据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很多时候这其实是个个人隐私问题。认真想一想,你真的放心把自己的个人数据交给这些服务的提供商,存放在他们的服务器上,并相信他们所谓的『隐私协议』吗?这可能是很多用户的顾虑。数据安全的问题同时也给数据统一共享带来了阻力。Moment(一个记录手机使用情况的 App)的开发者就明确表示不开放第三方数据接口(但是你可以通过邮件导出数据)。

数据准确性

由于技术、个体差异和种种其他原因的限制,目前设备的记录准确性确实还需提高。用过 Moves 的人都知道,App 里地图的个人行动轨迹一直有偏移,可惜这不是开发者能解决的问题。

可能的个人焦虑。

不少亲生实践过『量化生活』的人会在一段时间后产生被数据束缚住的感觉,并由此引发焦虑问题。有多少人因为找不到 GPS 信号而不停走来走去直到找到信号为止?我认为,这实际上有些偏离『量化生活』的初衷了,『量化生活』的目的本应该是帮助我们自我提升,而不应该成为阻碍。

结语

《连线》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量化生活』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利用设备收集大量非必须的行为数据;第二层,通过自我追踪来鼓励人们提升自我;第三层,利用数据来更好地做出决策。

私以为,数据化时代,『量化自我』作为一种认识自我的方法,可以说得上是沟通技术与人的最佳实践。说到底,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服务。伴随技术的不断发展,『量化』的手段会变得越来越准确和详细,分析的方法也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和可行,从而据此更好的指导和改善生活。

不仿留下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收集到足够多的关于某个个体的数据,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来复刻这个人呢?


推荐资源

  1. QS(QuantifiedSelf)收集整理的量化生活工具http://quantifiedself.com/guide/
  2. PI(Personal Informatics)收集整理的量化生活工具http://www.personalinformatics.org/tools/

参考资料

  1. 《奇特的一生》【俄】格拉宁/著 北京联合出版社(2016)
  2. 《必然》【美】凯文·凯利/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3. 《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著 海南出版社(1996)
  4. Am I growing or just surviving? Building reflection through RescueTime.
  5. FORGET THE QUANTIFIED SELF. WE NEED TO BUILD THE QUANTIFIED US
Sort:  

今天你那天气如何?cn区点赞机器人 @cnbuddy 感谢你对cn区作出成长的贡献。 @cnbuddy 的梦想是能够对cn区快速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我的主页会定期总结cn区活动动态,欢迎围观。如果不想再收到我的留言,请回复“取消”。

量化生活好是好,就是有时候太累,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又是什么呢?

所以啊,量化生活不是目标而是手段,最终目标还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现在的问题就是怎样让这个手段变得更方便执行,各种手环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尝试。

总结很全面,很多优秀工具都讨论了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19
TRX 0.17
JST 0.030
BTC 79785.54
ETH 3213.82
USDT 1.00
SBD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