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只有一种,爱也只有一种

in #cn6 years ago

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中第1章第8小章有感。

自由有一种,剩下的都是不自由,只是程度的不同。

爱只有一种,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

具体事务要无痕的引导,不控制。

检验的标准:孩子是更自觉了,还是更依赖;对孩子的自由意志和主动意识,是削弱还是加强了;作为家长你是越轻松了,还是越来越沉重。

发心就是到底是孩子可信任么,还是以自己为中心。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不呢之则是管制、包办、批评。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对龙应台文章的批评,这点非常让我有触动,这才是独立的思考,以前自己也是非常认同龙应台的这篇文章。

附上:尹建莉老师的的那篇文章--《“苦口婆心”有可能全是废话、唠叨》

跟孩子谈话,注意要从“我告诉了你什么”转移到“孩子接收到了什么”,请关注自己的“潜台词”。

你好,尹老师:我家男孩,14岁,小时候很懂事,很有理想,也很爱阅读,说自己要当科学家,要得诺贝尔奖。我也一直很鼓励他,当然不是指望他真得诺奖,我甚至不要求他非得考班里前几名,只是希望他将来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过上体面的日子,心理快乐阳光就行了。他上初中后,阅读倒一直没停,但学习出现严重滑坡,从中等偏上变成了中等偏下,我心里急死了,他却好像不急。我给他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感觉效果都不太好,有一次看到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段话,句句说在我的心坎里,于是下载出来分享给他,就是下面这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没想到儿子看完后,居然说,“这段话对我不适用,我就是不想上进。”然后胸有成竹地说,“我们不是有两套房吗?再加上奶奶的,一共三套,将来你和爸爸住一套,我结婚了住一套,到时候我奶奶可能老得去世了,或者是跟你们一起住,出租一套房子,我用房租生活就够了。”我听了,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你说他不懂事吧,考虑得还挺实际,说他没有替未来打算吧,想得倒挺远。我觉得孩子确实不笨,他只要用用功,成绩就会上来。马上要中考了,进不了好的中学,将来上好大学也难,现在不上个好大学,找工作真是不容易。我不求他大富大贵,但也无法接受他靠吃房租过日子,那点房租实在只能勉强维持过日子。尹老师,您的办法最多,最会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请您指导一下,怎么跟孩子说,才能让他懂得用功。请您教教我,好吗?非常感谢,期盼回信!

尹建莉你好: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这段话确实在网上流传甚广,被很多人转载,我也看到过。我相信很多人转载是因为他们跟你的感受一样,觉得句句说到心坎里。问题是,说到了谁的心坎上了?家长的,还是孩子的?龙应台是一位母亲,这段话就是她写给自己儿子的,所以我们可以想到,真正热爱这段话的是家长。我不知有多少母亲把它转给了自己的孩子,甚至仿效着这样去跟孩子谈。不过我可以判定,它在别的孩子身上应该像在你孩子身上一样无效,因为“潜台词”错了。让我们先越过这段话的字面意思,逆向地想一下:龙女士讲孩子要“用功”,说目的不是为了要“成绩”,而是要“未来”——难不成天下有哪一个家长向孩子要用功,仅仅是出于要成绩,而不是要未来?事实是每个跟孩子要成绩的家长,要的都不是成绩本身,都是在要孩子的未来。那些孩子取得过好成绩的试卷、奖状本身,除了能当废纸回收,还有什么用呢?这段话语气诚恳,殷殷情深,背后的潜台词却传达出两种“高人一等”的信息:一是我和别的家长不一样,别人都在要成绩,独有我要的是未来;二是孩子你太傻,不懂事,你不知道当下用功可以换取未来的体面生活,不知道成绩和尊严是挂着钩的,我要提醒你。

当妈的把人人皆知的普通道理当作自己独有的观点来陈述,自以为高人一筹,但其中的“潜台词”,既轻贱了自己孩子的智商,也贬低了他人。虽然从道理上孩子无从辩驳,但凭直觉,孩子会读出另外的这些东西,这令孩子心底生厌。你说你给孩子做了许多思想工作,都没什么效果,你在做那些思想工作时,关注自己的“潜台词”了吗?就像“潜规则”经常是左右事情走向的暗力量一样,“潜台词”往往是最能说到人心里的无声之语。虽然无声无息,甚至难以被人意识到,却是真正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部分。

生活有万千细节,在和孩子相处的每个细节中都有教育,所以成人应该时时关注自己的“潜台词”。把“潜台词”说好了,并不是说每句话都要小心谨慎,都要去设计;而是要不断观察孩子,经常反思自己,从观念上提升自己。因为“潜台词”经常不是理性思考的一个结果,而是下意识的表达。意识提升了,话语自然也就到位了。我无法给出你一些可以拷贝了去和孩子谈的话语,只能提出建议:以后和孩子谈话,注意要从“我告诉了你什么”转移到“孩子接收到了什么”,请关注自己的“潜台词”。这一点在我们向外获取知识、借鉴他人经验时同样适用,让我们能学会判断,知道别人说的到底对不对。龙应台女士是我尊敬的人,她的能量和才华让我佩服。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所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尤其在儿童教育上,至少她这段话说得有问题。一段看似金科玉律的话,一点都没超越大众的平均认识水平,不过是一阵唠叨,是教育废话的典型代表。并非成功的人都是成熟的家长,事实是有些在社会上取得很高成就的人,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并不好,一个有能力、有本事的家庭教育“破坏者”,其破坏力会大大高于一般人。你的孩子真的不错,他爱阅读,有个性,敢于说出靠房租生活的话。他这样说,并不是说真的以后就这样过了,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家长给他的压力,是你平时说的教育废话有些多了。孩子很懂事,只要你不着急,他以后会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妥当的。你其实做得还不错,能感觉到你对孩子很好,只要戒除了焦虑和唠叨,孩子一定会成长得让你满意的。祝福你。

再附上林采宜博士的微信文章《不努力 也是可以的》

最近有句话特别流行:颜值比你高的人,活得比还你努力!

这句话催生了好多人的焦虑感:相貌平平的我,不如人家努力该怎么办?过去三十年,焦虑症患者的比例飙升了12倍,估计就和努力的标杆不断提高有关系。

在人的一生中,焦虑以各种各样的面目出现。

从心理学角度看,有一些焦虑是与生俱来的。受精卵在子宫温暖的羊水里成长了十个月,呱呱坠地,与母亲的共生关系到此结束,脐带一剪断,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生物体。

人,在来到世界那一瞬间,焦虑就开始了……..因为离开了子宫,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心里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是人类最本源的焦虑。

此后,一部分人的焦虑来自于匮乏以及对匮乏的忧虑。

比如,从小生长在贫困的地区或者贫穷的家庭,挨饿的滋味很容易在人的心理种下对物质匮乏的焦虑。

有一个非常富有的朋友,特别喜欢钱,我很不理解,问她:“你要那么多钱干嘛?”

她说:“大学毕业那年,我找不到工作,想给人家当保姆都没人要,一个人漂在外,过着吃了上顿愁下顿的日子。所以,我特别怕没钱,怕那种没钱的日子。”

钱,能给她带来安全感。这是没有挨过饿、受过穷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爱钱的人,并非天生的吝啬鬼,他们对贫穷的焦虑来自于其所经历过的物质匮乏,对匮乏的恐惧感凝结在心里,变成了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不仅物质的匮乏让人产生焦虑,爱的匮乏也会产生焦虑。

几乎每个微信群,我们都能看到一两个这样的人,无论谁说句什么话,他(她)都点赞,无论谁发个链接或者图片,他(她)都“感谢分享”。

就算是再没原则、再没个性的人,也有不爱听的话,和不关注的信息,为什么他(她)会对所有信息、所有言论、所有链接都表现出很欣赏、很有兴趣的样子?因为讨好、附和是他(她)和周围人建立关系的一种模式。

在情感上匮乏的人,对关系,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社会关系,都有一种本能的焦虑。心里揣着太多的顾虑,嘴上就有太多的忌惮,所以,他(她)们的表达里有太多的言不由衷。

所以有人说,爱,是人生最强大的盔甲。身后有爱,性格里才有自信,才有所向披靡的阳光和灿烂。

除了这些与生俱来,与个人成长际遇有关的焦虑之外,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层的不安不是来自于匮乏,而是来自于比较。那些坐在精神病医生的诊室里,功成名就的人,其焦虑大多属于此类。

一起毕业的同学升职了,你隐隐约约觉得自己混得不如意,怀才不遇、运气不好;邻居的儿子获得钢琴比赛大奖,你自己的儿子钢琴八级都没有通过,多少有点沮丧;其实同学升不升迁跟你的工作、生活没有任何关系,邻居的儿子获得什么奖项也跟你也没有任何关系。

可是,你总是忍不住拿别人拥有的东西跟自己比较,越比越觉得自己不优秀、不成功。

“优秀”文化本质上就是攀比文化。

这种攀比来自社会主流价值观里的优秀控。

朋友的孩子考上哈佛了,你会不由自主地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人家……”于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就成了你家孩子没有选择的选择。

自从懂事开始,我就发现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实就俩词:一个是“努力”,另一个是“上进”。最近几年,“上进”被“成功”所取代,但“努力”依然还是“努力”。

努力的目的是为了上进,所谓的“上进”就是比别人优秀。

但是有一个问题大家的没有想到去追问:我为什么要比别人优秀?做一个人,是不是可以普普通通?

十年前,有一个故事很轰动,就是复旦教师于娟的生命日记《此生未完成》。一个非常努力,非常优秀的女性,在临终前反思自己致病的原因之一:“太过喜欢争强好胜,凡事都要做到最好,太过喜欢统领大局,太不甘心碌碌无为......”为了让自己优秀,她那通宵达旦地读书、写论文,读了两个硕士一个博士,该拿的学术奖项她都拿了,所有能争取的荣誉她都不放过,最后,不得不放弃的——是自己的生命。

于娟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哪怕当一个乞丐,只要能活下去,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就很满足了”。当病魔要取她的性命的时候,她才恍然醒悟,所有的荣誉、成功、优秀都抵不过一条普普通通的命。

女儿在公立学校读小学的时候,她班级里接近四成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近视,而转到国际学校去之后,发现全班没有一个近视的。中国的小学生近视率全球最高,不仅仅只是用眼过度的问题,更多的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压力和焦虑所致。[本人非常认同林博士的这个观点]

在一个太过努力的社会,所有人都活得很焦虑。

优秀的跟更优秀的攀比,产生“不够优秀”的自卑感。普通的跟优秀的相比,产生自己没有价值的自弃心理。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当努力让人感到痛苦的时候,不努力是与自己的和解”。

可是在中国,在“必须优秀”这个主流价值观下,如果你不努力,父母会跟你说:“我们含辛茹苦,就是为了你能出人头地…..“如果你不努力,老师会对你说:“我们全班同学的成绩都被你拖后腿了……..”如果你不努力,你的上司会跟你说:“我们在竞争中推崇狼性文化,落后者淘汰…….”

选择“不努力”的人,岂止是在跟自己和解?他(她)差不多是在和整个社会对抗。

“必须优秀”是个畸形的价值观,它激发出来的“努力”,压垮了很多人,不仅仅是资质平平的人,也包括一些出类拔萃的人。

我有一同学,从初中到高中她始终第一名,高考时上了北京大学,一个学期以后,因为抑郁症被遣送回家。一个在整个中学阶段都因为“第一名”而备受赞赏的同学,进入大学之后,发现无论如何努力,总是拿不到“第一名”,于是,她抑郁了

她接受不了不是“第一名”的自己。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马云和星云,会出现在同一个时空,彼此开战。而大多数人,既当不了马云,也当不了星云,只是在两朵“云”之间来回奔波,很撕裂也很纠结。

如果你无论是坐在路边为别人鼓掌,还是站在台上听别人为你鼓掌,都可以很开心。其实,不努力,也是可以的。

随遇而安,或许是最好的人生。

再附上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于娟博客。

之所以把这些文章几乎全文摘录于此,是希望这些文章可以让我们更包容孩子。

给孩子以自由,而不是给孩子以不自由。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0
TRX 0.12
JST 0.029
BTC 61153.73
ETH 3403.85
USDT 1.00
SBD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