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诗说】(7)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月旦评|品乐书会

in #cn6 years ago (edited)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徵,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杜甫《奉呈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终于有稍微长一点的啦,二十二联一韵到底。

对读者来说,这其实是个麻烦。世界长诗,多少都要换韵。同一个韵母下就那么多字、单词,大家又不愿意老是重复,只好换韵。

比如《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前面讲留纪念物,韵脚是钿、见;分完东西海誓山盟,就押“i”韵了。

一般换韵发生在内容转变的时候。对于诗歌来说,形式——无论是声律、分行或者书写——都足以并且理应包含在其表达方式之内。马拉美把诗集的留白、诗歌顺序安排、纸张和字体全都融为诗集整体的一部分。T.S.艾略特的《荒原》也因“以注释为诗”而闻名。这些微妙的细节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诗歌的线索。中国诗在某些方面稍弱一点,声律却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如果读着读着发现韵脚押韵变了,那就该想一想,是不是意味着事件进入下一个阶段啦。

有的诗一韵到底,不能通过押韵来做判断。这时候作者往往会通过其它方式表达内容的过渡、转换,比如从七字一句变成五字一句或者两个三字句,太白乐府中这类转变很多。


杜甫这诗没有花活,直接明写。只要能读出叙述的“区块”,整首诗也就清晰明了。

第一部分总领,“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出句没有实意,对句才是重点。全篇便说,儒冠怎么误身。

第二部分是立志。立志不能空谈,得有才学。所以先讲自己的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刻苦学习带来的自信。只有基于这份才学,方能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想要教化天下,是儒生的终极理想。

有了能力,有了志向,就该去实现理想了。谁知道“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人类世界自有文明以来,绝大部分资源即是权贵捏在手上。要实现理想,需要很多资源,怎么办,蹭投资呗。权贵才不在意什么理想、抱负,他们只关心“投入-产出比”,你教化天下,对投资人也没好处,谁肯干啊。终于,这年李隆基诏天下有一艺之人到京面圣,杜甫急忙来了,可李林甫权势浩大,把这些人全挡下来。是以写诗呈尚书左丞韦济,以伸冤屈。

我的过去说完了,现在呢,时局令人心寒,虽然实在对不住赏识我的人,但确实不想再凑名利场的热闹啦,马上我就浪迹江湖去。只要能报一饭之恩,并辞别交好的人们(呈诗的作用),就可以像白鸥一样,飘渺烟波间去了。


这首诗整体意思很好理解,却写得大开大合、曲折有致。饱读诗书、志存高远与残杯冷炙、青冥垂翅构成强烈的对比。最后一步三回头,受韦济赏识-可功业不成,只能清贫自守-又忍不住回头望长安-还要报恩、辞别-但终归诀别。

其用语亦流芳千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豪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又何等凄凉,“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多么阔达、潇洒。

此诗直追诗、骚,真当得上“俊逸豪雄,哀而不伤”。

Sort:  

好久不见啊!

上周出门去了-,-回来事儿好多…头大

文章内容丰富!

多谢支持~

看了此文,对哀而不伤又有新的体会,谢谢

这就是中国的含蓄和坚韧…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2
TRX 0.12
JST 0.029
BTC 65717.99
ETH 3412.71
USDT 1.00
SBD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