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系列】(社会学的始基)孔德:生平、思想、《论实证精神》、评价|月旦评|品乐书会

in #cn6 years ago (edited)

虽然有的书先介绍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但总的来说我们把社会学创始人的冠冕加诸法国思想家奥古斯特·孔德,这是实至名归的。他不仅创造了Sociology这个术语,还开辟了实证主义传统。这两项功绩非常重要,且容后文详述。我们先看看孔德是什么人。

生平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于1798年(这一年还有密茨凯维奇,强推!)出生在蒙彼利埃。孔德小时候,法国很乱。大革命余烬未已,拿破仑旋即称霸西欧,转眼又路易十八复辟。政局动荡是社会变革的表征。英格兰人凭借先进的蒸汽机技术率先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法国则依然在封建领主和资本家的对抗中寻求未来,天主教根深蒂固,各种思想此起彼伏。

孔德进入巴黎综合工业学校的时候,许许多多知识分子已经决心不再踏入教堂——幸福、秩序、进步都明显归因于科学。孔德学习了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学、生物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并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流行思想家的作品。

巴黎综合工业学校由于政治原因关闭,复课后,孔德没有回学校,而是自谋出路去了。他找到克劳德·昂利·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了圣西门的秘书,开始与圣西门合著书籍。七年后,两人因为思想分歧与著作署名的问题决裂。

作为一个没有学位的人,孔德无法在学校中获取教职。和土豪圣西门决裂后,孔德经济窘迫,不得不去当家庭教师维持生计。后来他想了一个好主意——向巴黎市政厅申请公共课程,这一活动得到了四十个当时大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的赞助。

可是至少出于两方面的原因,孔德被知识界抛弃了。首先,孔德试图建立一个统一所有科学学科(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到艺术、宗教)的体系,也就是实证哲学体系。作为一个在其它任何方面都还没有真正建树的人,这想法难免引人讥笑。其次,孔德性格专断、傲慢,对朋友和敌人同样尖刻。

后来,孔德的听众只剩下巴黎的工人和无所事事的贵妇。婚姻破裂、不得赏识、生活困顿和对下层的了解使孔德不知不觉改变了初衷。当初一心想要以科学方法来促成社会进步的孔德,晚年却自命为“人道教”教父,四处宣传、鼓吹新宗教。

主要思想

1.对于孔德来说,“哲学”是指“人类观念的总体系”。“实证哲学”,便是实证主义思想的体系。

2.孔德研究人类历史,提出“三阶段说”,阐明人类思辨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神学阶段,人们由于极度的无知,反而要探求绝对的知识、世界的根本属性。当然,这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的。所以这时的人类就拿自己所制造的现象与一切现象相比较,拿自己的模式到处移置,从而产生了最初级的、以想象为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下,超自然力量居统治地位,本能支配着大部分生活行动。

形而上学阶段介于神学和实证阶段之间,其思辨依然倾向绝对知识,但出现了不同于神学阶段的转变——超自然力量让位于思维抽象,思维方式从想象发展为推理。形而上学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在纯粹的想象和真实之间摇摆不定,是19世纪社会矛盾与结构分化的主要原因。

实证阶段放弃追求绝对知识而进入真实领域,直接面向经验事实,通过观察、实验来认识外界事物,捕捉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且要尽量克服主观影响和价值评价,获得关于事物的客观、确定的认识。

3.根据三阶段说,孔德划分了科学等级体系,从基础开始是: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并仔细思考了社会学的对象、任务和一般规律。

4.结合自然科学,孔德提出了四种主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理性指导下观察客观的社会事实;

实验法,利用自然产生的特殊状况控制变量展开社会实验;

比较法,比较人类与动物、不同社会的发展阶段等,从不同事物的区别与联系中发现规律;

历史法,一种历时性的比较法,注重单个事物的发展过程。

5.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

前者研究社会系统不同部分之间的配合与反应规律,考察构成社会有机体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是社会秩序的一面。

后者研究社会发展进步的条件和可能,以三阶段说为核心展开。

6.基于这些研究,孔德认为人类观念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因此,要促进社会进步,就必须首先促进广大人民的精神发展。于是孔德大力宣传实证精神,要求普遍的道德教育、改造和控制社会舆论,并且以牧师为精神权力的代表(人道教的由来)。

《论实证精神》

孔德的核心著作是《实证哲学教程》与《实证政治体系》,都堪称卷帙浩繁、洋洋洒洒。前者深入详细地探讨了人类精神的一般体系,后者试图根据这个体系的发展规律来发动社会改造,追求普遍的进步和幸福。

但对于绝大部分社会学读者来说,孔德是一个活在“社会学史”和“古典理论导论”里的人。毕竟《实证哲学教程》虽然多达数千页,现在还值得一谈的,却很可能已经不足五十页了。这种情况下,《实证哲学教程》和《实证政治体系》自然没有中译本。孔德著作中,目前唯一可见的中文本是《论实证精神》。

《论实证精神》是一本向公众说明何为实证哲学体系的小书。好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本书高度概括了孔德1840~1850年间的思想。如今读来,亦不能不为其知识分子的担当而击节。可惜,孔德穷尽一生的事业到头来仍不过是空想。

《论实证精神》结构清晰完整。首先介绍和“论证”人类精神进步三阶段说,从而提出实证哲学的可能性。然后解释当时的社会问题是来自于精神混乱,强调自然科学体系的成功和有效,以达致实证哲学的必要性。最后根据科学等级体系,结合个人教育和集体进步,说明了共同实现实证阶段的基本方法。

简评

孔德首先为社会学命名,并将社会学定义为一门实证科学。实证科学包含了科学和实证主义两个向度。这意味着社会世界存在可被人认识的规律,从而可以构成稳定的研究对象。

依实证主义发展出来的四种研究方法,无疑具有正确的性质和方向,成为了今天社会科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孔德对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关注,预兆了社会学的两大核心理论取向——倾向稳定的社会秩序(结构)vs发展变化的社会进步(变迁)。在宏观层面而非从个出发研究集体现象,也是涂尔干社会实在论的先声。

孔德最大的缺陷在于,一边要求做实证研究,立足经验观察,另一边他自己的实证哲学理论,尤其是三阶段说,却是完完全全的玄思。直到涂尔干发表《自杀论》,社会学上的实证主义才算真正确立。

不止如此,孔德精心推出的四种研究方法,自己也没有给出实际应用的例子。孔德虽然为社会学标明了方向,大体划出范围,却着实没有为里面添砖加瓦,就连这个蓝图本身都显得如同镜花水月。

对三阶段说的滥用正是这种空泛的体现。孔德不止用三阶段说来解释人类精神发展趋势,而且对于每个个人、科学整体与各级分支学科、所有不同的社会现象,全都套用三阶段——这未免太过分了——跟“一切都是神的安排”又有何区别呢,“拿自己的模式到处移置”。

总的来说,孔德雄心勃勃,称为社会学鼻祖并不为过,但其理论可挖掘、发明以益于当代的部分太少了。即便有,也多半处于社会哲学的层面,离他自己想要建立的科学社会学差之千里。这既是孔德个人悲剧的一个侧面,也是那个时代社会动荡的绝佳注脚。

参考书目

《论实证精神》奥古斯特·孔德

古典社会学理论》乔治·瑞泽尔

《布莱克维尔社会理论家指南》乔治·瑞泽尔

社会学理论的兴起》乔纳森·特纳

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阿隆

社会学思想名家》刘易斯·A.科塞

《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

扩展阅读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杜尔哥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孔多塞

圣西门选集》圣西门

《圣西门学说释义》罗德里格

《国富论》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

《政治经济学概论》萨伊

PS:

理解人的思想、事迹,不能不放到特定的时空环境里。不同的人面对着不同的社会历史情境,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他内在的路径。虽然很多时候这种路径不可接受、甚至不能容忍,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理解的。

特别对于那些今天看来无法理喻的人、事,一旦深入他的时代,多少也会有所感受。

比如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什么意思呢?吃饭、喝水、睡觉、生育……这些是自然要有的,是天理。石王斗富、丝绸缠树,这是穷奢极欲,多余的东西,就该灭了。大体提倡生活朴素、自然,“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目的不外乎是讲中庸之道、获知天地之理。而且对象也是个人自身,没说要强制推广。

虽然我个人觉得即使这种理解上的人欲也不宜消除,但无论如何,这肯定不应该是一句罪大恶极的话。

Sort:  

朱熹的想法很好,不过实现过程有时候感觉太过头了,不过也是拿今人的观点看古人的做法,真到古代,也许只有那个选择

嗯呐~很难说正确与否,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有它可理解的一面

@crowflew 这个书评都达到了月旦评等级,实在是太绝妙啊~

我不看名字还以为是小机器人儿说的呢!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更喜欢学思行相结合😁

我也是,不过现在不比古代啦,行万里路太费钱,我基本上是穷游过来的,也不喜欢拍照——美其名曰,喜欢用眼睛拍照。
这也是个问题,在现代社会,好像没有拍照就是没有旅行。
不过一般来说,我觉得自己还是学的太少,想得太多,行(行动)得太浮躁,各方面都需要积淀吧。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3
TRX 0.12
JST 0.029
BTC 66197.45
ETH 3522.75
USDT 1.00
SBD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