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说八道之科学必须深奥(1)|月旦评|品乐书会|三个一steemCreated with Sketch.

in #cn6 years ago (edited)

昨天和@breathewind讨论到了一个问题,大约概括为这样应该没错:“社会学要力图用简单、明白的语言来解释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这恰好是一个我思考很的问题,现阶段应该有一些可说的东西。

20160302_185826.jpg

一、世界的逻辑构造
大约,这个问题我是十年前开始思考的。那时候看《通向实在之路》,发现他讲的很好,但我却基本不懂;这本书和之前看的科普都不大一样,看《上帝粒子》、《夸克与美洲豹》、《数学:确定性的丧失》这一类的时候还是小学呢,但没有什么障碍。啊,六种夸克~哇!费米国家实验室。太有意思了,这里面没有不可理解的东西。

问题出在哪里?《通向实在之路》真正使用了数学语言来进行讲解。
这使我不得不重新思考,以前看的那些科普书,真的看懂了吗?或者说,那些科普书所要讲的也许看懂了,可是它们所不能讲的呢?必须使用数学才能讲的那部分呢?如果所有的东西都不需要数学就能讲清楚,那么我们就不会发明数学,更不用说现代数理逻辑了。

这个问题后来成为我读科普的一个基本预设——一个科普作家要么选择类比并失去一部分真理,要么坚持真理而失去一部分读者。前者应该有《改变世界的方程》、《超越时空》、《宇宙的结构》和《复杂》之类,后者大概是《逻辑的引擎》、《哥德尔证明》、《20世纪场论的概念发展》和《从奇点到虫洞》等等(以上所有都是好的科普,当然啦,前面的要比后面的畅销很多)。嗯,还有一部分“科普”其实是“逸闻趣事”。

很显然,两者的区别是:类比/推理。类比尝试用自然语言(比如日常使用的汉语、英语,是自发生成的)解释科学工作,而推理则使用逻辑语言(经过有意识地严格规定的符号系统,比如完全由数学符号构成的公式)展开。类比当然简单、好懂,推理反之。可是科学家并不用类比来研究自然世界,它只能在灵感那里发挥作用。

“洞穴比喻”意味深长,故事不再赘言,只说意义。如果世界并不“如其所是”,这里至少有两条基本的理解。其一,世界所呈露的表象并不体现其全部本质。其二,人的感官有巨大的局限,必须要有其它东西的介入才能实现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前者是世界的性质,表述为“现象/本质”的二分法;后者是人的性质,开启了此后两千五百年“理性/非理性”的矛盾。柏拉图以光和眼睛来谕示二者,但没有强调这种区别。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区别却是非常有用的。

水流喷薄上升并下落
流注至大理石碗光滑的边沿,
然后,它淹没自身,漫过碗沿,
直流入下一只碗的深处;
第二只碗,也渐渐充盈,膨胀,
将它盛的水又给了第三者,
于是每一只碗,同时获得并给予
流动且静息。
——C.迈耶《罗马喷泉》

科学家(不是科学哲学家的话)通常并不太在意前者。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古人可以说它是燃烧的大火球,却无法达到真正的理解。并不是太阳的表象(发光发热)遮蔽了它的本质(核聚变反应),而是人的能力有局限,人的肉眼能够接受的光谱范围和颗粒大小是有限制的。换言之,(至少在这个话题里)不是世界隐藏了自身,而是人类没能建立起一般规律(核聚变),也没能发现这个一般规律与某个特定事件(太阳发光发热)的联系。

因此,科学家力求探索一般规律。一般规律自然应该是“简洁”的,也就是不断减少各种条件限制而依然存在的“普遍性”。

二、无声的语言
那么,如果科学是为了用最简洁的方式理解并解释世界,科学家为啥不光用自然语言呢?因为自然语言只是“简单”或者叫“熟悉”,但绝非“简洁”。科学家也并不完全使用逻辑语言,而是两者皆有,毕竟自然语言是从小就用的,方便、易理解。如果考虑科学的发展,就不难发现,逻辑语言的革新在其中起了核心作用——无论是微积分的发明还是非欧几何的引入都堪称典范。

再想想科学界对科普作家的态度——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有很多科学家不认为科班出身的科普作者还是他们的同事。原因不难理解,因为双方在使用不同的语言来写作和思维。呼吁重视科普的科学家,大多数强调的是使科学工作得到公众的理解。却从来没人提过半句,也许完全使用自然语言来处理科学工作,会对科学发展是有利的呢?

爱因斯坦认为宇宙“应该”是美的,就像引力场方程一样:
QQ截图20180302133815.jpg

方程左边表示空间的弯曲程度,右边表示质能动量张量,多么简洁优美。好吧,假设我们根本不懂数学,现在我们能从中看出它意味着什么吗?不能。那么据此作出预测并尝试去验证它吗?也不能。我们或者可以理解什么是空间弯曲,也能理解什么是质量和能量(由于E=mc2,所以质量和能量在这里是一回事)的密度(无非就是在同样的空间里有多少嘛),然后呢?没有了,科普作家大佬快讲解吧。

也就是说,方程式可以“翻译”成自然语言,但它会丢失很多东西。一个能理解方程式的人理所当然的可以理解自然语言,一个不能理解方程式的人却根本不能对它再说点什么——这怎么可能谈得上理解呢。 科普书自然会给我们提供史瓦西解和弗里德曼解,并细致(也许还文笔优美)地讲解他们的意义。好啦,引力场方程又不是只有两个解,请读者朋友们看了讲解之后,再给出其它有趣的解吧。懵逼吗?方程虽然简洁优美,要求解却很不简单。

关键在于,无论提供多少或详细、或优美、或可爱、或顽皮,甚至天花乱坠的自然语言讲解,我们也永远不可能对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方程式本身有所领悟。换言之,自然语言对某些东西无能为力——我们理解的边界,受制于那些通晓数学的人用自然语言表达这些领悟的能力。 再进一步说,一个使用自然语言来思维的人,无法将对自然的理解推进到和使用数学的人相同的地步。我们大可以说:“我懂的,物质和能量使时空发生弯曲”。然后有人问:“太阳让时空弯曲了多少?”认输认输。没有掌握深奥、复杂的数学,这问题就算用自然语言思考到下辈子我们也答不出来。

科学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不简单、不自然”的语言。简单的语言和简洁地理解世界,很可能是矛盾的。如果科学想要追求简洁的话,那一定是“深奥的简洁”。

Sort:  

不明觉励!

感谢支持哈哈~我已经尽力写的好懂了,可惜水平有限

哈,看看你能找到同类不!

@crowflew, 伦家就觉得你写得不错嘛~~~ img

@crowflew, 这个月旦评不错,赞了!

顺祝狗年汪汪汪,旺旺旺!

@crowflew 亲的科学观太精妙,让我给你点个赞 :)

太感谢啦~

敬佩你们这些喜欢看深奥书籍的人

科普还是很有意思的~不止物理和数学,生物学、地理学啥的也有好玩的

我读了三遍也没什么读懂,我看我还是先看你推荐的科普书好了。
赞你的科学文,期待更多!

太认真啦,我很感动!!
看科普有什么问题的话就找我,大多数问题应该可以解答的

我也想说,不明觉厉,哈哈...

我感到深深的挫败-.-

又看了一遍…
在想,会不会真的存在星际穿越那样的多维空间,然后发现现在已经有的一般科学规律都是太局限了…
一点胡思乱想,可能完全不对,哈哈…

多维空间在科学上的应用其实已经几十年啦,弦论让量子力学和引力理论相容,就是以引入多维空间为前提的,具体可以看《超越时空》。
科学就是不断进入新世界,发现自身的局限,比如高能物理的基本假设就是在极高的温度下四种基本力其实是一种,随着温度下降,四种基本力才逐渐分离出来。可是温度再高呢?还不好说。现在的限制是由普朗克常量在数学上规定的,实验还原不能达到极限,以后无论数学上还是实验都不是完全不可能突破现在的极限。
《形而上学与科学外世界的虚构》也讲了很有意思的东西。

涨知识了…
顺便问下,有没有什么入门级的好科普书推荐呀?你文章中提到的书适合吗?

这个可能要看你具体情况啦,如果是文科生的话可以先看兴趣培养性的,难度这个东西说实话不太好评估……因为我大概只分用公式说明、不用公式说明的和讲故事的。
但是觉得就算不用公式说明的,面向的对象也很不一样。
大概《改变世界的方程》、卡尔·萨根的《宇宙》、《DNA:生命的秘密》这种应该都没问题。
你要挑战自我的话,就看《逻辑的引擎》、《哥德尔证明》、《20世纪场论的概念发展》、《从奇点到虫洞》;《大自然的基本力》已经接近教材了。。

谢谢你的推荐,有时间一本一本啃…
呃,我大学专业是数学…因为对心理学感兴趣,所以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稍微多一点…

数学专业的话物理应该很好看的,很多问题麻烦就麻烦在分析学、拓扑学、群论上。
心理学大概是推荐少读名著,多看教材和论文。

@crowflew 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勇气很赞!文章笔力强健、立意深刻,阅读了几个系列,受益颇多,谢谢!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3
TRX 0.12
JST 0.029
BTC 66195.81
ETH 3505.33
USDT 1.00
SBD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