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成与败

in #cn6 years ago

我们的教育成功了吗?

否!看看今天学生的能力与德性,你就不免心中凉透。

能说教育失败了吗?否!看看今天教育的规模与豪气,还敢下此恶评?

可见,教育成败到底如何,还不好一概而论。下面分发展、智育、德育三方面分别考虑,重点放在后30年的高等教育。

发展

发展的目标包括:学校增容;学校类型、系科专业、学位层次的扩展等等。在所有这些方面,教育部都有冲天的豪气面对世界,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空前的大跃进。未来官方教育史的第一页,想必会从这一光辉成就写起。

教育官员会给你展示令人目眩的一系列数字:

大学从1980年的675所增加到2014年的2542所(不含独立学院);大学招生人数从1979年的28.4万增加到2014年的698万;在校大学生人数从1978年的不足100万增加到2014年的2468万;大学的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1.55%增加到2014年的37.5%,大步跨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1980年,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招生数微不足道,而到2009年分别达到大约42万与4万;来华留学生总数从30年前的几乎为零增加到2003年的7.8万人……。

你能不说,这些数字展示了一幅光辉灿烂的画面?

短短30年时间,中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从极不发达到实现大众化的非凡历程。

不过,这幅光辉画面的后面,还有一幅愈来愈触目惊心的灰暗画面:

每年约70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足70%(这个2013年的官方数字应当是最乐观的估计,实际情况可能严峻得多);2013年平均每个大学在校生达到7143人,1万人以上的大学简直太平常了;也就是说,今天几乎每所大学都达到了当年清华这类超级大学的规模,但办学条件肯定不可能奇迹般地实现同步提升。

这就意味着,今天大多数中国大学不过是徒有其名,每天将不堪闻问的劣质教育食料,填入无数莘莘学子的腹中,同时毫无怜悯地吞噬着巨额学费,对心瘁梦碎的天下父母毫不动心。

中国高等教育确实实现了局外人完全看不明白的跨越式发展。

但它所带来的,并不是一个基础稳固、结构合理、配置平衡的高等教育体系,而是一个乱哄哄地拼凑起来的大杂烩;它是典型的国家统制思维的产物,是大跃进模式的最后(希望是最后)一件杰作;它与教育界先贤的梦想,实在距离遥远。

很难想象,一种纵然庞大却完全劣质的高等教育,能够将国家带入现代化。

面对这样一种高等教育大发展,当然只能说,岂能说!但对于这样的成功,不知究竟应当是喜还是忧?

智育

大学的智育目标,无非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就此两者而言,对今天高等教育成就的检视,至多只能说喜忧参半。

大学在传授知识方面当然已有巨大进步。

30年间,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已经完全改观;大学传授的知识体系已经今非昔比;几乎所有的教材都参照国际标准进行了更新;至少重点大学的教师已达到较高的学术标准;本专科学生大体上接受了接近国际标准的专业知识。

至于学生们学得如何,不同类型的学校差别巨大,无法统一评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可别轻信学生的成绩册,那里面有多少水分,是尽人皆知的。

况且,你应当懂得一个常理:每年招生20余万与700万,要学生的质量一个样,是绝对不可能的;怎么能够指望,700万人都是青年才俊,且都能高质量地出炉呢?

至于说到能力培养,就远没有这样简单了。

能力是一个无法严格测定的要素,你如何去准确地评价能力?

对中国大学生能力的任何低估,都会引发各界人士——首先是大学毕业生本身——的无比愤怒。但是,真正的有识之士,不会不注意到一些令人忧虑的信号。

一个难以否认的事实是,大学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部分人去了海外。

尽管不时有这类人的成功故事传来,但在统计学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成功者所占的比例,在任何时候个案都不能真正说明问题。

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至今没有看到,中国学生表现出什么特别的优势。

中国学生固然不惮于技术性工作,但在宏大创新思想的开拓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亮点可言。

那些具有世界声誉的大奖,例如诺贝尔奖、菲尔茨奖等,大陆毕业的学生至今空缺。

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一开始在考试中表现出明显优势,但进入研究阶段之后,往往相形见绌。

这一类的信息已如此之多,很难完全不信。

留在国内的那部分毕业生,缺少明确的参照可资对比,似乎难作评价。但亦有许多事实颇能说明问题。

有人统计过,迄今为止的那些高考状元,竟然无人成为行业领袖。

大陆每年发表、出版论著无数,颁奖无数,授予学术头衔无数,但几乎没有任何有世界性影响的成果。

文科的状况尤其说明问题。

我们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作家、艺术家、思想家,或许主要是文化、社会背景所致,并不能全由学校负责。但即使是国内一流的作家、艺术家,有几个是地地道道的大学毕业生?你没法证明,国内大学的文科,在能力培养上是有效的。

这奇怪吗?

你什么时候看到过,我们的学校将能力培养置于知识传授之上?你可曾见过,我们的学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

一种厉行行政主导、统一大纲、统管教材、标准化考试、没完没了的行政评议的教育制度,哪能培养出杰出能力?

因此只能说,在培养能力这一点上,中国大学并不很成功。

综合说来,中国大学在传授知识上并不算失败,而在培养能力上却不很成功,也算有得有失吧。不过,考虑到在当今之世,科技与国力上的竞争,最终是能力的竞争,因而能力比知识或许更加重要。这样看来,就智育方面来说,我们的教育就得少失多了。

德育

与智育比起来,德育的目标更加模糊,德育的功能更难界定,德育的标准更多争论,因而对德育的评价也更加困难。

首先,官方确立的德育目标,主要是解决意识形态的归属问题,用流行的宏大话语来说,就是让学生确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在这个意义上,德育完全成了“政治思想教育”,因而主要成为政治课的任务。

政治课可不是讲授什么政治学,而主要是宣讲革命领袖的著作与各种学习资料,因此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训导

那么,上述意义上的德育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呢?

毫无疑问,在功能非常强大的政治教育系统的强势运作下,绝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官方的政治观点,也习惯了全套官方意识形态的话语,因而被塑造了某种合符官方规范的政治人格,这种人格或许会保持一生。

就此而言,中国大学的德育是很成功的。

另一方面,学生接受官方所认定的意识形态,并非基于理解,而是基于服从。

因此,对于经典文献中的那些微言大义,学生没有任何独立判断能力,也没有独立思考习惯,学校更不鼓励这种思考。

一旦执政者改变某些教义——例如由一大二公转入市场导向——,由正统教育所塑造的人,除了自动地紧跟这种转变之外,别无所思。

因此,德育只是解决了服从的问题,并不能培养出对基本教义的忠诚。

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大多数人木然地支持官方所主张的一切,并不管它们是否自相矛盾。

例如,既支持批资本主义,也支持民营化改革;既支持批苏修,也支持赞颂苏联;既支持打倒孔家店,也支持维护孔圣人的国粹;既能熟记廉洁奉公的种种规条,又对遍地的贪腐渎职丑行视若无睹,等等。

在原教旨主义的传统意识形态已经千疮百孔的情况下,竟然没有多少人奋起捍卫正统理论的纯洁性,这不能不让那些最坚定的卫道者痛心疾首。

从这个高度看来,似乎又不能认为官方主导的德育是成功的。

或许,既定的德育体制,永远无法绕过这种本质性的矛盾。

其次,官方确立的德育目标,至少在名义上也涵盖了真正属于道德范畴的内容,只是让这方面的内容从属于政治之下,而在实际施行中又几乎完全被政治所遮蔽。

例如,学校政治课也鼓励善行,但更强调政治斗争的需要,且几乎只提倡“学雷锋”一种模式。

如果某种善行——例如民间组织所从事的救灾活动——缺少政治标签,学生们就会无所适从,无法独立作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

最糟糕的是,政治灌输天然地具有的强制性,常常侵蚀了受教育者的诚实,而这对于真正德性的形成,恰恰是毁灭性的威胁。

学生们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堂而皇之地唱道德高调,另一方面又能够心安理得地考试舞弊、论文抄袭;一方面在学校中高谈远大理想,另一方面一出校门就毫无愧色地参与种种贪腐勾当……。

政治裹挟下的德育,从理念到实践都是扭曲的,其结果只能如钱理群所言,培养出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样看来,德育的品德教育方面,是完全不成功的。

综合而言,一方面,德育在培养出一大批恭顺听话者这一点上非常成功,已经高奏凯歌。

另一方面,这样的德育,既不可能造就纯粹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接班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关键时刻成为指望中的男儿——,也培养不出道德模范,只能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培养出贪腐之徒的无穷无尽的后备军。

就后者而言,学校德育是非常失败的;而且,这种失败更具有根本性,未必能从前者的成功中得到补偿。

当下,随着反腐运动的强势展开,谴责社会道德沦丧的呼声日益高涨;对于道德败坏的责任则众说纷纭。学校德育的失败,肯定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但人们对此未必有清醒的认知,没有人在真正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教育官员或许根本就不愿意思考这件事。

如果,如现在一些媒体所鼓噪的,唯一的教训只是应“加强政治思想教育”,那么,就只有等待德育的更大失败了。

自19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改革的成功而重新获得自信的中国人,不再讳言国际化或者全球化了,而且频频喊出与国际接轨的口号。

在教育领域,人们不能不更小心些,但也不乏打出国际化旗号的大学校长。

尽管如此,也绝不会有人敢于提出德育与国际接轨

问题的症结恰恰就在这里:在全球文明越来越汇成一体的今天,独独德育能够不与国际接轨吗?我们长期游离于国际经验之外的那种独特的德育,失败得还不够惨吗?

那么,从国际的视野看来,今天的德育应当具有什么面貌呢?

首先,应当从德育中逐出政治;政治完全不属于德育的范畴,它的介入不仅无益,唯有破坏整个德育。

实际上,政治不仅不应进入德育,根本就不应进入学校,像今天几乎所有文明大国所实行的那样。

在欧美各国,如果哪个不知趣的政界人物,居然跑到学校去大谈政治,肯定会被赶出来,而且会酿成轩然大波。奥巴马就尝过这种滋味。

唯有去除了政治的德育,才不受干扰地健康发展。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政治确实是“不干净”的。

其次,德育一旦回归它的本来面貌,它的内容就自然应依据整个人类经验进行调整。

大体上,道德可区分为公德与私德两个领域,学校教育应当且只能是公德教育。

所谓公德,就是公民在涉及国家、社会及任何公共秩序时的行为规范,它是一个合格公民所不可缺少的。

我们的学校,不仅欠缺公德教育,实际上很少人认为有此必要。

那种以为受过政治思想教育的人自然具备公德的想法,早已被现实击得粉碎。

我们的教育官员,宁可看到官场失德无处不在,宁可看到中国游客在世界各地因失德而遭人奚落,就是不肯反省一下,学校德育有何缺失。这种失责,将会使整个民族受到惩罚。

至于私德教育,那是一个更精微的问题,未必是学校能够完全担当的责任。

实际上,良好私德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其中社会、家庭起最主要的作用。使人们向善的,主要是一个处处有善的社会的感染;而一班本来就不能洁身自好的利禄之徒的说教,所造成的只能是伪善。

本来意义上应有的德育,大致说来就是如此。在今天的学校中,这样的德育即使不是完全空缺,也是微不足道的,因此还不是谈成败的时候。

Sort:  

帅哥/美女!这是哪里?你是谁?我为什么会来这边?你不要给我点赞不要点赞,哈哈哈哈哈哈。如果不想再收到我的留言,请回复“取消”。

中国教育体制就有问题,到学校本来是去学习的,可是现在的孩子去学校完全是为了考试而去的,为了考试而学的,所学知识不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是教育最失败的一点。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19
TRX 0.15
JST 0.029
BTC 63126.02
ETH 2553.49
USDT 1.00
SBD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