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边界

in #cn6 years ago

权力的边界在哪儿?

不就是关着权力的那个笼子的墙吗?

但是如果笼子模糊不清、若有若无,甚至无限大,那么权力边界的问题就复杂了。

较常见的情况或许是,那个关住权力的笼子由几道围墙围成。

那么,权力的最外层边界是什么?或者说,权力的底线位于何处?

政治统制

大体上,政治的演化史,是权力不断扩张的历史,权力的边界随着权力扩张而不断外移。

权力首先限于政治领域,继而扩至经济领域,最后扩及思想领域。

权力管控整个政治领域的结果,形成政治统制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统制主要取王朝专制的形式。

秦始皇被公认为是王朝专制的奠基者,但他并非王朝专制的发明人。

认为“历代数行秦政制”,虽不无道理,但秦政制并不具有典型性,不宜用作说明的例子。

实际上,中国王朝专制在宋朝达到最成熟状态,那时权力的边界既不太远,也不太近,可以作为政治统制的典型例子。

不妨就用宋朝作为范式来说明,在政治统制之下,权力的边界位于何处。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第一次实现了比较完善的文官政治,这无疑有利于政治统制的法制化,且有利于塑造某种政治文明的外观。

那时,政治权力的内容已大体明晰,它包括:

收税权
这无疑是政府的第一权力,政府赖以获得其维持统治、顺利施政的财政基础。

这项权力十分古老,经过历代的变迁,已经非常精细,但仍然是政府麻烦的源泉。

几乎每个王朝的重大改革都与税收有关,王安石的改革就主要涉及税收。

司法权
它包括缉捕、判案、刑治等权力。在古代,司法权通常隶属于行政权,至少在地方政府中是如此。

严格划分司法与行政、治安与审判这一类的现代观念,还未在古人心中形成。

在古代也不能不如此:较为笼统的统治方法,有利于维持一个较小的政府,这就大大节省了施政成本,以适应那时较低的财政能力。

征调权
它包括征兵、管理徭役等权力。徭役可能与兵役一起施行,亦可能与税收一起施行。如同税收一样,这项权力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

科考权
经隋唐两代运行之后,到宋朝时科举制已大体成熟,成为朝廷选官的定制。

与前面三项权力不同,科考权仅涉及士人。但至少在原则上,任何人都有成为士人的潜在权利,因此不妨认为,科考权也与所有的人有关。

政府对于科考权的看重程度,已经反映在不可胜数的史籍与文学作品中,并深入到人们的意识。

此外,王朝还拥有治史、办学、祭祀、铸钱、专营盐铁等权力,不必一一细述。

如果不指出王朝不具备的权力,似乎就不容易划出权力的边界。

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王朝权力无限,其实那完全是一种错觉。

实际上,在正常情况下,专制王朝的权力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很小,至少比今天的政府权力小得多。

王朝不具有的权力实在太多,用逐一列举的方法来说明并不现实,下面只举一个典型例子:私人办学这种事,王朝就管不着,除非事涉离经叛道。

这样,就不难理解,政治统制时代的权力边界,并非遥不可及。

经济统制

一个现代政府很容易产生一种欲望:将社会的经济生活全面地管起来!付诸实行的结果,就是经济统制。

不要误认为,经济统制与政治统制是完全平行的概念。

经济统制要能施行,必需有政治统制作为前提;否则,你哪来如此巨大的权力?

因此,经济统制已隐含了政治统制,从而是一种更严厉的统制,具有更大的权力,权力的边界划得更远,关住权力的那个笼子更大。

也不要误认为:既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代王朝就必定有统制经济的意向。

实际上,经济统制完全是一种现代现象。

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管理的经济统制,自然拥有不可胜数的经济权力。

不过,最主要的权力不过是掌控产权而已。

一旦产权属于国家——所谓集体产权,从没有完全真正实行过,此处置而不论——政府就可以制定出种种经济权力,几乎没有任何边界。

经济统制有非常严重的后果。

比较表面的后果是,经济统制极大地降低了经济效率,从而在根本上摧毁了社会的生命力。

今天,随着经济统制时代渐行渐远,再加上左派理论家们肆无忌惮的误导,经济统制的巨大破坏力,在人们印象中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在一些极端人士口中,甚至流行恰恰相反的论调,似乎唯有经济统制能达到最高的效率。

影响更深远的后果是,经济统制必然一步步溶蚀独立人格。

无需任何深奥论证,如下简单情境就能说明一切:

如果我唯一的生计,就是在政府的锅里盛饭吃,我敢砸掉自己的饭碗,公然持有不同于政府的意见吗?

既然对任何事情,全社会都只有一种意见,讨论的气氛就永远消失了。

既然不存在任何激发热情与智慧的讨论,失误与社会弊端就无从纠正,离灾难来临也就不远了。

我们曾经历的现代史,不正是这样吗?

那么,经济统制时代权力的边界在哪里呢?

可惜,我们所经历的经济统制,与思想统制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无从知晓纯粹的经济统制将会如何,因而单独考虑经济统制的权力边界就失去了意义。

思想统制

所谓思想统制,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全面管控人们的思想。

思想统制也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它是一项十分古老的遗产。

秦始皇无疑是古代最有“雄才大略”的思想统制者,他的思想统制似乎很成功,只是断送了他的江山。

唐宋时代在思想控制方面可以说相当宽松,即使以现代标准来衡量也是如此。

例如,在那时的宫廷中,佛教这种“西方思想”竟能与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公开辩论,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不幸的是,继之而起的后面三个王朝,中断了这种宽松趋势,让思想统制达到新的高度。

即便如此,较之于后来的文革年代,也许还算不了一回事。

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就思想统制而言,文革都是绝唱,这也是创造奇迹的雄韬伟略啊。

依现代的标准,古人的思想统制并不周到。但就思想统制的方略而言,一些主要的方面古人似乎都想到了,检视一番是很有趣的。

制定教义
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确立核心价值观。

中国历代虽然略有变化,但大体上离不开如下几个字:忠孝节义,或仁义礼智信。

这些教义出自儒家,经过数千年的沉淀之后,已成为民间普遍接受的不易准则。

尽管如此,朝廷的正式确认与钦定颁行,仍然意义非常。例如,汉朝明确宣布以孝治天下,孝就成为举拔人才的首选标准。

管制言论
对于口头、文字及其他方式表达有违教化的言论,历代都有惩罚规则,从给予训斥,直至杀头。

秦始皇就将触犯言禁的460个儒生给坑了。不过且慢说秦始皇残暴,因现代就有人抱怨秦始皇坑得太少了。

管制传播
古代传播手段少得可怜,管住不难,禁书就是主要方法。

李贽、黄宗羲、曹雪芹等人的书都曾被禁,但正是这些书后来颇走红,可见遭禁未必是坏事。

对于传播谣言,很简单的办法是如秦皇、汉武那样,将抓住的传谣者杀了完事,至于所传是谣言还是实话,谁有兴趣去查验?

如果说古人管住了思想统制的所有渠道,那就对古人估计过高了,古人还没有这样精于算计、百无一失。

例如,古人竟然放松了对最重要的教育行业的管治,除“国子监”等少数国办教育之外,绝大部分教育都交给了民间。

对于影响重大的宗教的管治也相当宽松,官方对于绝大多数寺庙堂观都不闻不问,似乎未曾细想,这是否有碍于儒家思想的绝对统治。

在涉及经学、史学、文学等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学术领域,官方的管控更加疏失,几乎放任自流,让民间的各种私家著述到处流行,除非有人举报重大不敬嫌疑,此外一概不问。

也幸亏有这一疏失,才有那样丰富多彩的古代作品流传下来。

现代人当然聪明多了,不仅吸取了古人的教训,堵住了上面所述的种种漏洞,而且也改进完善了已有的思想管制方法,终于实现了最严密的思想统制。

完全的思想统制是权力的极致。

一旦实现了权力对于思想的完全统治,世间就不再有任何事物逃离于权力之外了。权力走到这一步,也就最终完成了它的扩张。

保住底线

上述的政治统制、经济统制与思想统制的范围,可以说是围住权力的三个笼子。

这样,我们就有了用笼子管制权力的一幅简略画面。

为了将这幅画面描绘得更真实些,还必须作某些更细致的分析。

如前面已指出的,经济统制必定隐含了政治统制。同样的理由,可以说明思想统制必定隐含了经济统制。

这样,三个笼子是一个套一个的,三者的边界组成由内至外的三道环线,最外环就是思想统制的边界。

外环限定的权力最大,而内环限定的权力最小。

如果将权力约束在内环之内,那么它既管不了经济,也管不了思想。

以上这幅权力边界的画面,似乎已够清晰;但用来解释现实中的权力边界,仍然过于粗略。

问题在于,将政治统制、经济统制、思想统制这三种权力看得太单纯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例如,经济统制以宽严程度的不同,就可以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等级:完全国有制,以国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完全的私有制,等等。

这样一来,原来的每道环线,就必须代以多道前后相套的环线;所有这些环线构成一环套一环的体系,其中的最外环就是最强思想统制权力的边界,最内环则是最宽政治统制权力的边界。

原则上,这提供了一幅完全的权力边界的画面。

最外环显然也是全部权力的边界,构成对所有权力的限制,它就是关住权力的那个笼子的外墙。因为任何权力都不能越出这道线,它自然就是权力的底线。

保住底线,乃是控制权力的最低要求。

如果完全不存在思想统制,那么经济统制的边界,就成了全部权力的底线。如果经济统制也不存在,那么政治统制的边界也就是权力的底线。

还需要说明:上面所述的那些环线都依权力主体而异,且随时间而变化。权力变化既受到制约社会发展的那些因素的推动,也是种种社会力量博弈的结果。

通常权力倾向于扩张,亦即外推权力边界;而力图制约权力的那些社会力量,则竭尽全力挤压权力,亦即内移权力边界。

权力边界的位置,大体上就是上述两种力量达成平衡的结果。

但这种平衡永远变化不定,权力的边界也就变动不居。

不过,在一定的时期内,大体上可以认为权力边界是确定的。

力图约束权力的社会力量,其目标就是全力内移权力的底线,至少阻止它外推,这就是保住底线。

为保住底线而战,也就是对过度扩张权力进行抗争。

保住底线的前提,是承认位于底线之内的那些权力有其正当性;从这个角度看,保住底线具有保守性,不是什么激进之举。

另一方面,抗拒那些越出底线的权力,完全可能成为激烈且危险的行为。

不妨以一个例子来作说明。

今天,媒体使劲鼓噪的一个口号,就是夺回话语权

这个口号特别令人费解。不知是夺谁的话语权。

如果是夺某些媒体的话语权,就完全不可理解:所有媒体全被官方管着,一纸命令岂不足够?

如果是夺个人的话语权,就得看个人如何发布话语。个人在官方媒体上发布话语的权完全无需去夺,因为个人向媒体投稿,你不接受就得了。

如果个人仅仅通过非官方渠道甚至纯粹私人空间发布话语,这种可怜巴巴的权也要夺,那就是突破底线的一个典型例子。

如果执意要夺回这种话语权,受损害最大的未必是个人,更可能是权力:垄断了一切公共媒体的权力,居然害怕个人的微弱声音,实在不是表达自信力的一个好办法。

Sort:  

Congratulations @ancient-light! You have completed the following achievement on Steemit and have been rewarded with new badge(s) :

Award for the number of upvotes received

Click on the badge to view your Board of Honor.
If you no longer want to receive notifications, reply to this comment with the word STOP

Do you like SteemitBoard's project? Then Vote for its witness and get one more award!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30
TRX 0.12
JST 0.033
BTC 64534.17
ETH 3150.15
USDT 1.00
SBD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