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与创新

in #cn5 years ago

行为生物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个6岁男孩与一只幼猩猩比试智力,比试项目是从一个深口瓶中取出一颗花生,规则是不得将花生倒出来。男孩作了几次不成功的尝试之后,满脸沮丧地悻悻而去。猩猩在试过几次后,注意到放在旁边的一杯水,立即将水倒入瓶中使花生浮起来,然后取出花生塞入口中,得意地走了。

此后,生物学家又设计了一组类似的实验。在有人作出某种榜样的情况下,男孩轻松地解决了问题,而猩猩则对于所给出的榜样无所反应,以致败出。

学者们从这些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就创新能力而言——从瓶中取花生这件事,男孩与猩猩都没有经历过,因而是需要一点创新能力的——猩猩并不比男孩差;至于模仿能力,则男孩远胜于猩猩。

稍加推广但可能更粗率一点的结论是:人类擅长模仿,而创新力则甚至不及猩猩!这是颇令人震惊的,如果还不是使人感到羞辱的话。难道事情果真如此吗?

重模仿还是重创新?

此处且不去考究,人与猩猩的比赛到底谁胜谁负。在动物面前,人类总还不至于失去自信。我们的真正兴趣在于:对于人类,模仿能力与创新能力哪个更强?难道果然如同某些实验所显示的那样,模仿能力胜似创新能力吗?或者相应地,模仿能力更重要吗?

即使还没有充分的理由接受后一结论,似乎也应承认一个事实:模仿能力有不庸置疑的重要性。认可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一个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常常听人说,某人或某国长于模仿,短于创新。看来值得质疑:长于模仿者,一定不善于创新吗?长于创新者,一定不善于模仿吗?模仿与创新的关系究竟如何?

不妨首先作点一般的分析。人类的模仿能力与创新能力,最初都来自早期历史中艰难环境下的生存斗争。显然,模仿只能是群居动物的行为——独处的动物模仿谁去?——群体越大,模仿的机会也就越多。因此,组成社会的人类,在发展模仿能力这一点上,相对于动物有明显的优势。在严酷的原始环境中,个体的模仿能力,对于其生存具有根本意义。完全可以说,人类之所以持续存活,首先有赖于个体的模仿能力。然而,仅有模仿能力却不足以应对环境的变化,只有创新才使人类得以适应新的环境。但环境的剧烈变化毕竟不是时时发生的,因而创新更是不常有的事,这就使人类早期智力的成长异常缓慢,人类进化的历史也惊人地漫长。这就决定了,与创新能力相比,模仿能力是更基本的人类能力

鉴于此,对于模仿能力的任何忽视与贬抑,都是没有道理的。现代人并不特别需要应对急剧变化的自然环境,但更苦于因激烈竞争而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似乎更需要创新能力。但要使从创新活动中所获得的大量新知识得以广泛传播并有效运用,模仿能力是绝不可少的。因此,对于现代人而言,模仿能力与创新能力至少是同等重要的。

模仿能力与创新能力

就模仿能力而言,日本人大概是最有名的。在上世纪70年代前后,几乎每一项技术上的新玩意——尤其是电子技术——落到他们手里都会很快变成大量生产的产品,而且质优价廉;占领世界市场,也就无可避免。在似乎被专利权统治着的现代世界,与人们的天真想象相反,长于模仿者只需要很少一点创新,就足以成为真正的赢家。

以上观察应受到两项修正。首先,人们注意到,日本这个有点横暴的模仿者并未止步于模仿,后来终究表现出强劲的创新力。其次,其他模仿者相继涌现,首先遍布东亚各国,尤其是四小龙及中国大陆;而且后来者的模仿力似乎更胜一筹。无论是手机、电脑、相机及其他消费品,都有无数惟妙惟肖的仿制品——被称为山寨品——每天排山倒海般涌向世界,将全世界彻底淹没。

人们在不胜惊讶之余,不能不得出两点结论:第一,大量的模仿之后,未必不随之以真正的创新;长于模仿者,未必不长于创新。第二,并非某一个民族是唯一长于模仿者。实际上,大多数民族在一定条件下都会模仿,东亚人特别如此,而中国人尤其如此;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善于模仿的民族,亦不为过。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模仿,毕竟是人类最主要的天性。而且,如历史所反复证明的,模仿者与创新者是要不断换位的。有什么理由肯定,今天的模仿者不会是明天的创新者呢?

尽管如此,倒不能说,不同民族的模仿能力或创新能力完全没有差异。实际上,这种差异之大,常常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对于这件事,仅仅泛泛而谈,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要对具体的国家说长论短,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这是一个触动民族感情的敏感话题,实在不宜搬弄口舌。但完全回避现实亦似无必要。

上面已提到一些模仿能力的佼佼者,这就不必多说了。至于创新能力,今天这个世界真还有些不平常之处。下面的这件事,或许能使同胞们长点见识。从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第一次载人航天,俄国人与美国人用了3年,我们用了20多年;从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实现(无人)登月,美国人用了8年,俄国人用了9年,而我们用了40多年。如果考虑到首创者与跟进者所要克服的困难,在难度上根本不可同日而语,那么,美俄两家所表现出的创新力之突出,就实在令人惊叹了。在有些事情上,不服是不行的。

当然,没有任何理由依据以上例子来说明种族的差别;体制上的差异也不是值得特别强调的因素,中俄两国的体制几乎是一样的。国力与技术基础的差异也不是理由,今天中国之国力已远远超过50年前美俄的国力,那时美俄最先进的电脑甚至落后于今天的个人电脑。这一切使得50年前的航天成就特别不可思议,无怪乎有人竟至断定,美国人的登月纯粹是一场骗局!

那么,美俄的举世无双的创新力来自何处?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不过可以肯定,这与它们的文化传统及无与伦比的科学教育有密切关系。

模仿是一种功夫

以上主要是从国家或民族的层面考虑模仿与创新的作用。现在,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个人层面。个人当然需要模仿与创新。在当前社会普遍受着创新狂躁症支配的情况下,对于创新不必再多说什么了。那么,对于模仿能有些什么启示呢?

首先,你应明白,模仿绝不是浅陋之人的权宜之计,而应是任何有志于学者终身须臾不可离弃的基本功课。幼儿模仿大人咿呀学语;小学生模仿范文练习写作;中学生模仿课本例题做数学题;大学生模仿学长的范本写实验报告,都是模仿的浅近例子。这些你可能都经历过了,今天回想起来会令你羞愧吗?难道那不是每个人在跨入知识殿堂之际,必不可少的童稚学步吗?也不要以为,一旦进入成年之后,你就将永远告别模仿了。不会的!就算你已是举世闻名的大学者,亦难免在必要时不经意地模仿起别人来。古代文人根本没有以模仿为耻的观念。你能否认,《汉书》是《史记》的一个有点走样的模仿吗?唐诗或宋词中的一些名篇,历代不知有多少仿作,那些出色的仿作本身也成了名篇呢。

对社会来说,模仿是文明成长的必要条件。对个人而言,从根本上说,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模仿,模仿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功夫。无论今天人类的智力与文化成就如何高超,仅就学习方法依然以模仿为主而言,现代人与原始人的差别是很小的。

其次,你不妨有意识地将每一次模仿打造成某种富有新意的再创造。要做到这一点,在模仿某个样板时,不要刻意追求形似,而应着意于神似;总得注入些许新意,不应满足于旧作的翻版。“再创造”的成果,未必是有真价值的新作,就像不能用一幅临摹来冒充新作一样。但是,再创造的过程却能让你切切实实地体验到创新的快意,同时也有效地积累着创新的经验。如果不是从模仿中学习创新,进而从模仿过渡到创新,那么,你又到哪里去学习创新呢?你要登创新之堂,正有赖于首先进模仿之室。一个成功的书法家或画家,常常得益于他早年的临摹练习,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

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通常模仿与创新兼而有之,至于孰多孰少,则应依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此中奥妙,则非泛泛而论所能尽道其详,只能有待各自领域的亲身体验了。

Sort:  

吃了吗?@wherein邀请您来参加美味就是家常味带我看看,你的城市活动,展现您的精彩生活瞬间。如果不想再收到我的留言,请回复“取消”。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19
TRX 0.15
JST 0.029
BTC 63099.62
ETH 2555.59
USDT 1.00
SBD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