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实用读书笔记法

in #blog7 years ago (edited)

想到读书笔记,很多人第一直觉就是,太麻烦了吧?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直到我亲身实践了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中介绍的读书方法。这个方法不仅不需要费力“坚持”,而且帮助我摆脱了“低水平勤奋”的阅读方式,成为一个更高效的阅读者。

如果你像我一样曾有过这些困惑:想利用碎片化时间读书,却发现无法深入思考;“读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做了很多读书笔记却并感觉并没有什么收获,那么我很乐意将这个让我受益良多的超实用的读书笔记法分享给你,与君共勉。

一、做读书笔记常见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读书笔记就是边读边记

毛泽东很推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既然我们主张要做读书笔记,对这个说法自然是赞同的。但这个说法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误解,就是“读书”和“动笔墨”必须同步进行。事实上,边读边记的方法,很可能是一个大坑。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边读边记的方法,对场景和环境要求太高。想象一下,采用这种方法,一本书、一个笔记本、一支笔总是必备的吧。要摆放这三样东西,你至少还需要一张不太小的桌子和一把椅子。这个要求看起来不算太高,但是对于大部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言,要找到符合这些要求的读书环境,真的特别难,否则碎片化阅读也不会这么流行了。我们需要的是更加灵活的阅读方式,而不是画地为牢的阅读。

其次,边读边记的方法不仅耗时太多,还可能妨碍理解。很多的书,尤其是比较有深度的书,可能就是要看过第四章才能理解第一章的内容,如果在前面卡住了,又在那里“勤奋”的死磕,很可能陷入个别的词句、段落中无法自拔,最终只好感叹“这本书太难了”,无奈放弃。

我本人在读书时,如果产生了一些灵感或疑问,会用便利贴写下来贴在书页上(kindle有笔记功能,我也用,但是输入太慢,体验不好),但这不是正式的笔记。如果最后我认为这些想法有价值,可以直接撕下来,粘贴到笔记本上,如果事后发现当时的疑问已经被解答,或者当时的理解根本就是错的,就不必放入笔记本中。

超实用读书笔记法-内页便利贴照片-宽640.jpg

所以,最好的方法不是“边读边记“,而是“先读后记”,做到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真正把一本书吃透。

误区二:读书笔记就是大量摘抄或提炼总结

很多人不喜欢读书笔记,原因就是觉得摘抄太累。毕竟特别喜欢写字、特别享受摘抄的同学还是极少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大量摘抄就是一个噩梦。尤其对于跟我一样喜欢使用纸质笔记本的人来说,大量摘抄实在太考验人的体力和意志力了。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都有非常强烈的“节约”意志力的倾向。人的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样,是不能无限消耗的。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需要长期不断的消耗意志力,那就是跟自己的生物本能做对抗,失败几乎是必然的。所以,大量摘抄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然,少量的摘抄还是可以的,有时也是必要的。

另一个误区可能就是把笔记当成提炼总结。实际上,总结比摘抄更累,需要大量脑力。而且总结的落脚点往往在于记忆,也就是希望记住书中的内容,但读书真正的目的应当是提升理解,而且大脑更容易记住已经理解的东西。

因此我们的原则是,只有那些让我们“怦然心动”的东西,让我们在摘抄过程中感到欢喜的东西,才值得我们去摘抄。摘抄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自己的想法、观点甚至疑问。这才是读书笔记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部分。

具体而言,我们通过“筛选式阅读+写下自己的话+重读”,来实现高效率的阅读。

二、筛选式阅读

前面讲过,我们需要更有效的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我们希望可以在地铁上读,在公交上读,等人等车等飞机时都能随手读上一段或一章。但是采用这种“碎片化”的读书法很容易让人读了就忘,学到的知识也不成体系。怎么办?

窍门在于“做标记”。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有价值、有启发、有疑问的地方标记出来。至于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其实没有客观标准,完全由你自己决定。

做标记的具体方法,纸质书可以采用折页、划线等方式,在kindle上读电子书,也可以利用标签、划线等功能。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本书中推荐的方法是要读三遍。第一遍把自己感觉有价值的那一页折上一角;然后把折页的部分再读一遍,如果认为仍然有价值,就折上书的另一角;最后把有两个折角的书页再读一遍,用横线、波浪线、或“△”、“☆”等划出让自己最心动的部分。

通过这三个步骤,你就可以筛选出一本书对你而言最有价值的部分了。这是我用这个方法做了折页标记的三本书。

超实用读书笔记法-折页标记照片-宽640.jpg

可能你会觉得这个方法太伤书了,有点不舍。不过我认为书的精髓在于内容,而不是纸张。世界上最伤书的方法莫过于读过等于没读。

你可能还会认为这种方法太繁琐了,一本书要读三遍呢,是不是太慢了?其实不然。

首先,读三遍不是硬性标准,只是奥野宣之比较推崇的做法,完全可以根据书的难易程度来调整。关键在于,一本书最终留下的“心动”的部分不要太多,因为这部分精华内容是我们下一步做读书笔记的基础。我们必须确保最终留在笔记本上的是精华中的精华。

其次,每读一遍,我们就会缩小下一遍的阅读范围,会一遍比一遍快,一遍比一遍理解更深刻。提升理解才是我们阅读的最终目的。

那么用这种筛选式阅读方法,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我自己亲身实践后的两点体会。

第一,这个方法的本质是信息筛选,可以很好的适应碎片化阅读。我们的时间总是被分割成许多碎片,要找到很多整块时间来读书是非常困难的。碎片化阅读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无法进行连续而深入的思考。筛选式阅读之所以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是基于这样的事实:绝大部分的书,我们都能够较为轻松的理解其中大部分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只是换个方式把我们现有的知识表达出来,并没有“死磕”的意义。

因此,我们读任何一本书,首先要做的工作一定是从书中找到对个人有价值的部分,也就是筛选。碎片化时间不利于连续、深入的思考,但是用来处理信息筛选工作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在完成筛选工作后,我们就能把优质的整块时间全部投入到有价值的部分,真正实现高效阅读。这就是“筛选”的意义所在。

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当你从“筛选”的角度去阅读、标记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去思考,“这部分对我是否有价值”、“这部分我读懂了没有”、“这部分对我有没有启发”等等。而这些思考和问题,恰恰是一个主动阅读者的标志。

《如何阅读一本书》(不是奥野宣之这本,是名气更大的那本,作者是美国的莫勒提·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中说到,“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个读者比另一个读者更主动一些,他在阅读世界里的探索能力就更强一些,收获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那怎样成为一个主动的阅读者呢?答案是——在阅读时提出问题

采用这个筛选阅读法,你根本不用刻意提醒自己去提问,就能很自然的做到“主动阅读”。聪明的你可能发现了,虽然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读书笔记”,但采用这个方法,你甚至不需要进入做笔记的环节,光是想着去做笔记这件事情,就能让你的读书效率大大提高!

三、读书笔记的要点:写下自己的话

经过前面的筛选,我们已经找出了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接下来要进入的就是最重要的环节——记笔记。这个环节的重点不是书中的内容,而是我们读书之后的思考、启发和疑问,也就是“自己的话”。

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很简单——你能输出多少,你就掌握了多少。写下自己的话,是检验自己阅读效果的最直观的方法。把作者的话摘抄或总结下来,可能有助于记忆,但只有写下自己的话,你才算真正把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个知识点“吃进去”了。

做读书笔记,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通过“死磕”来吃透精华。奥野宣之推崇“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具体而言就是**”摘抄+自己的话“。

1、给自己安排有利于思考的时间和环境。因为笔记环节跟阅读环节不同,是需要深入思考和理解的,安排优质的整块时间做笔记是必要的。由于前期已经利用碎片化时间做了有效筛选,需要“死磕”的内容不会太多,耗时也不会很长,1-2个小时通常是足够的,有时甚至半小时或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

如果读完一本书之后,你暂时没有时间,或者就是任性“不想记”,那也没关系,把书放到一边就好了。去做其他的事,或者读其他的书,等你想做笔记的时候再做。把你读过但还没有完成笔记的书放在一个专门的地方,确保自己不会忘记这件事。这样还可能带来一个额外的好处:过段时间你再打开书的时候,心动的部分可能变得更少了,做笔记也变得更容易了。

2、把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句子摘抄下来。注意,一定要严格遵循“怦然心动”这个标准。理由还是前面说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让自己感到愉悦,而不是疲惫。真正让自己心动的句子,通常不会太长,哪怕略长一些,有了“心动”,摘抄起来也是欢喜的。没有“心动”这个必备要素,摘抄就成了苦差事。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摘抄,而是用自己的话总结出要点,记下来。

3、写下自己的话。这是最关键和重要的一步。你摘抄的语句或总结的要点既然能让你心动,那你一定也有“自己的话”想说。把这些“自己的话”记在摘抄或要点的后面。如果你有一些对整本书的感想、评论,也可以不摘抄,直接记下来。

一个注意事项是,只要我们感到愉悦,我们可以写很多,但如果我们感到一本书没什么可写的,要允许自己写一个非常简短的读书笔记。可以简短到什么程度呢?比如,“今天读了《XXX》这本书,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有可能你原本只想写一句话,可以一旦你把这句话写完,后面的话又冒出来了,不知不觉会写下很多话。关键是,无论多么简短,一定要写。因为只要你开始写,你就必须开始思考。至于思考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就不需要多说了。

4、小技巧:摘抄的部分和“自己的话”要用比较明显的标志分开。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或者在段落前面加上不同的标记,我自己是两种方法都用。做出来大概是这样的效果:

超实用读书笔记法-读书笔记照片-宽640.jpg

操作方法自然是简单的,人人都能学会,但我还是要啰嗦一下“为什么必须这样做”。毕竟,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的实践。

首先,我们做读书笔记的最高原则一定是——不坚持。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要尽可在一个愉悦的状态下做这件事情。就像前文说的,这件事情不能过多的消耗我们的意志力。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环境、“不想做”就放下、严格遵循“怦然心动”的摘抄标准、允许自己做非常简短的笔记,都是基于这个原因。只有“不坚持”,才能做到“可持续”。

第二,体验真正跨越时空的“对话”。摘抄或要点是“作者的话”,在“作者的话”后面写下“自己的话”,这不就是“对话”吗?所谓“跟大师对话”,从一种诗意的表达变成了真切的体验。如果你像我一样亲身践行了,你会发现这种体验是非常奇妙的。哪怕你写下的只是“我不明白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你也已经跟作者产生了真正的交集。而在你写下这个疑问的时候,它就获得了被重新审视的机会,以及最终被解答的可能。

第三,通过捕捉和审视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再感叹“读过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常常会高估自己对一本书的理解程度。阅读的时候很容易觉得“好有启发”、“收获好大”,但是到底有什么启发呢?收获了什么呢?你必须去捕捉它,写下来,否则这些所谓的“启发”和“收获”会像空气一样,从你的大脑中悄悄溜走,不留下半点痕迹。写下来,不仅能让你更加清楚自己在想什么,而且让你的想法得到更清醒的审视。只有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想法,我们才有可能根据这些想法去行动、去实践,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最后的结果就是,“读过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第四,“自己的话”是从输入走向输出的桥梁。如果不是通过践行这个读书笔记法,打死我也不会相信自己居然能写下今天这样的长文。没有经过认真的总结、分析、思考、审视,你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脑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更加无法把这些东西分享给别人。如果你跟我一样,不仅希望输入,而且愿意输出和分享,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做,就从“写下自己的话”开始吧!锤炼自己的大脑,审视自己的思考,要求自己去输出和表达。你会发现,输出才是最好的输入。


四、重读

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道理当然是好的,但是真的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100遍?太夸张了吧!不过,聪明的读者一定想到了,通过前两步的筛选和笔记,书读百遍其实是一件so easy的事情。因为我们已经把书的精华都筛选出来,并且做了读书笔记,那么重读精华——也就是我们的读书笔记就可以了。

为什么重读这么重要呢?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人脑的记忆原理。万维钢老师在得到的“精英日课”专栏讲过一课《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里面提到人的记忆其实有两个强度: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存储强度就是说,那些你主动希望记住的东西,比如英语单词、人名等,一旦进入记忆,就永远在那里了,它是不会随时间减弱的(不过我看有的书对这个说法并不赞同,存在争议)。

但你可能会问,我们明明会“忘记”啊,这怎么解释?答案是——提取强度出了问题。记忆就在那里,但是大脑找不到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碰到过的尴尬情景:路遇一个很久没联系的“熟人”,却死活想不起他的名字,结果人家刚走远,又想起来了……这个情景可以很好的说明,“存储强度”是没问题的——你记得这个人的名字,但是“提取强度”不够——你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提取”出来。

那我们怎么应对这种“取不出来”的情况呢,解决的方案就是——经常提取。因为“提取记忆”这个动作能够有效的加强原有的记忆。想想看,如果你有两个大学室友A和B,大学期间都很要好,但是毕业后,A跟你在同一座城市,你们经常联系,B出国了,你们几乎没有联系过。那么5年之后你再回忆大学生活时,你最先想到的是跟谁有关的事情呢?也许你经过回忆也能想到很多跟B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但是你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跟A有关的事情,因为这5年你不断的在提取跟A有关的信息。

了解了人脑的记忆原理,我们就能很自然的理解,读书笔记做完了,暂时放下和“忘记”,过一段时间再重读,才是更高效的学习方法。我自己的做法,是每次做完一本书的读书笔记之后,就信手翻翻以前的笔记。在做笔记的时候,我会用红色的三角符号把我有疑问又暂时解决不了的地方标记出来,重读的时候就重点看这些地方。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决定重读的方式和频率,比如每一周或半个月抽出专门时间来重读笔记,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到这里,关于读书笔记法的内容就分享完了。最后再聊聊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里讲过的一个小故事。

李笑来老师年轻的时候,跟一个同班同学一起去少年宫,发现那里有计算机学习班。两个男孩子都很激动,特别想去学,但是笑来老师学成了,他同学没学成。原因是,笑来老师的爸爸说,“多学点东西总是好事”,给了他钱;而同学的妈妈说,“学那个没什么用”,没给钱。后来的情况是,早年学到的编程技能,在笑来老师编写《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这本书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故事告诉我们,当你提出“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时,其实有两个答案可以选择——“不知道呢,还是算了吧”或者是“不知道呢,不如试试吧”。

如果你读完本文依然对“这个读书笔记法到底有什么用”感到疑惑,你可以选择“不知道呢,还是算了吧”,或者选择“不知道呢,不如试试吧”。

我相信你会选择后者。


@xierdear的更多文章链接:

不懂区块链落后20年?一文告诉你区块链是个什么鬼
为什么Steemit值得我翻山越岭来追寻?

欢迎关注 @xierdear

Sort:  

哪怕你写下的只是“我不明白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你也已经跟作者产生了真正的交集。而在你写下这个疑问的时候,它就获得了被重新审视的机会,以及最终被解答的可能。

十分同意。很多时候没有写下来,没有审视,就这样飘散在空气里……

ps你的字圆圆的好可爱啊哈哈哈

我的字像小学生……

一直感觉自己的读书效率很低,看了你的文章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小兴奋。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0
TRX 0.13
JST 0.030
BTC 65762.16
ETH 3485.95
USDT 1.00
SBD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