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管浪不浪的,活下来才能“浪”

in WhereIN4 years ago

更多的时候,其实我们都只是河流里的一滴水,哪里谈得上浪花呢,顶多是我们在自己的小心脏处泛起一点涟漪而已。鸡汤喝多了,就容易麻痹,还真以为自己是孙猴子可以大闹天空了。殊不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果说互联网之前是一个时代的话,互联网则又是另外一个时代。前者,论经验,越老越值钱,“前浪”招人嫉羡。后者,论冲劲,越年轻越值钱,“后浪”招人喜欢。但这个世界总归属于挖空心思“割韭菜”的“前浪”们——准确的说,只有少部分的“前浪”——他们一方面已经将大多数的“后浪”边缘化了,任由自生自灭,另一方面已经通过过度消费、娱乐至死以及天天打鸡血的996、励志鸡汤、成功宣讲等,全面俘虏了“后浪”的手机屏幕里的世界。之前的“世界”其实很大,如今的“世界”其实很小。
在经济萧条之下,别管浪不浪的,活下来才能“浪”。不然的话,“前浪”一涨房租“后浪”就傻眼,“后浪”一过四十恰好又失业了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真正笑着的,只是少数的“浪”们,大部分的“浪”都成了“炮灰”而已。
上面的一席话,可能会让人不舒服——嗯,这两天因为写了B站的一篇文章取关水哥的人比较多,看来人还是不喜欢听真话,甚至还认为是“负能量”——其实,能量哪有什么正负啊,别自欺欺人就好。“所有人都一样,在漫长的战役中耗尽一生去战斗,这其中的变化,有差强人意的结局,有令人害怕的开始,有我们估量到的事,也有需要重新估量的,更也许有数不清的失望”,这才是事实。
水哥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真正实践了两个“实验”,一个是将自己的简历挂在了耳熟能详的几个有名的招聘平台上,看看有没有人来“勾搭”。结果是:面试通知为零,甚至连线上的沟通都寥寥无几。二个是专门请一些咖级别的好朋友帮忙推荐工作,除了其中为数不多的好友帮助了之外,其他都不甚了了。
这两个实验或许并不代表什么,但至少说明了现实的残酷。别以为年轻时候的自己有多“浪”,到了中年后可能连内心深处泛起的“涟漪”都谈不上了——大多数的“前浪”都是有心无力的。至于“后浪”,水哥最近花了二十多天、几乎每天都要翻看下主要面向“年轻人”的“非你莫属”——这个节目就是个“人间剧场”,照出了“前浪”对“后浪”的虚伪、矫情和奸诈。当“前浪”们正襟危坐、居高临下时,所表现出的姿态就是“教训”和“鄙夷”,这是骨子里的精英主义者们对“后浪”的轻视与不屑。
不管“前浪”还是“后浪”,在时代洪流之下,“浪打浪”才是真相——你追我赶,势利至上,没有胜利者。如果说有胜利者的话,那就是汪洋大海,所有的“浪”最终都淹没在汪洋之中。
按照悲观主义大师叔本华的说法是,【倘我们为老年,我们无疑面临着死神;倘我们是年青人,我们占有着生活。问题在于:二者之中,何者更可怕;而且,生活从整体上看,并不是那种过去比未来美好的东西。《旧约传道书》说:“死亡之日比出生之日更美好。”想长命百岁,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浅薄的念头。有一句西班牙谚语说得好:任何人活得越长,经历的邪恶便越多。
值得警惕的是,在“浪打浪”之中,“仇恨”的情绪可能在无形之中蔓延开来。像马修·卡索维茨的电影《仇恨》中年轻的郊区青年们说的那样:“过去,我羞耻;但现在,我仇恨。”在“丛林法则”掌握话语权的今天,无论是“前浪”还是“后浪”都很容易失衡,这个时代的风气也容易走样,哪里还谈得上“希望之光”呢?!
或许,“浪”们都是“被关在笼子里的人”——正普遍感受到一种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疲惫,正在从疲惫走向麻木——因为,所有的“浪”都已经“身陷笼中”。当个体的尊严甚至活下去的勇气和机会都被毫不留情的夺走时,自然就会消极,甚至会引发“相互的仇恨”——正如《北京折叠》所喻示的那样,社会已经形成了彼此“断裂”的“阶层”,大多数的个体上升的通道已经被关闭,大多数的个体梦想的心理已经被崩塌。“浪”们只能一边虚妄,一边消极。虚妄般如都想创业致富,在泡沫中游泳;消极般如不再安于工作,在虚妄中想象。一边是火焰,一边是冷水,水火交织,岂不是更加“撕心裂肺般”的迷惘。
《人的自我寻求》中有个寓言故事讲的特别好:有一天,国王望向窗外,他的目光落到了下面广场中一个男人的身上——显然是一个普通人,他正走向拐角处想乘电车回家,许多年以来,他每个星期有5天都要走这同一路线。国王想象着:这个男人回到了家,吻了吻妻子,吃过晚饭,询问孩子是否一切安好,读读报纸,上床,睡觉,第二天早上又起来上班去。国王的好奇心突然被调动了起来,如果把这个人装在一个笼子里,会怎么样?于是,他立即去做了。当这个男人被关在笼子里的时候,他困惑着:我要去乘电车,要去上班,家人都等着我拼命工作赚钱养活,快,否则我上班就要迟到了!这个男人大声抗议着。后来,国王和他说:你看,这里有充足的食物,有温馨的床铺,还不用辛苦的工作,这样不是挺好的嘛,你还期望什么呢?......
是啊,还期望什么呢?!工作不就是为了食物、床铺和最终不再辛苦吗?!久而久之,这个男人不再抗议,久而久之,这个男人不再想念家人,久而久之,这个男人不再有任何的表情——当然,目光是呆滞的。相反,他会在国王面前一个劲儿的奉承,他会在其他人面前表现的若无其事。他“已经空洞了”,是的,他成了“活死人”——他不再有合理化,他不再有正当的人性——“某种东西确实已经失去了”,“剩下的就只有一片空白”,没有同一条奔涌河流。
还是那句话:别管浪不浪的,活下来才能“浪”。而这些不是靠宏大叙事与漂亮口号所获取的,要通过努力获得,同时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获得的;它必须通过每天的努力才能获得。正如罗格·梅所说:“确保未来之价值的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勇敢地、富于建设性地面对现在。”认清现实,致力于微观,才是正道。
是的,必须承认类似B站的煽情“剧本”很能麻痹各种“浪”们,那只是一时的令人热血沸腾的“甜言蜜语”——充其量是一颗“小药丸”。就像在《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描绘的世界不仅充斥着克隆人和试管婴儿,而且也禁止人们表露出任何负面的或太过激烈的情绪,包括爱。在这个世界里,不论如何,只要有人感觉到一丝不安、苦涩、嫉妒或隐约的爱恋——因为即使在那样一个完美的新世界里,人类老套的情绪还是一窝蜂卷土重来了——“索马”就是万能灵药;只需一剂,就能给人好心情,同时又不损伤机体能力。“浪”们就在宏大叙事之中不由自主的想象美好。
“不进则出,不上即下,成王败寇,要么十全十美,要么粉身碎骨...现如今每一件事情都要求我们成功——为了成功而成功——在所有可以想见的领域里做一个完美典型。”“失败者”永远是无名小卒——处于这样的时代,你是不是每天都焦虑于是不是买得起房子?是不是付得了房租?是不是不让信用卡再欠费?是不是确保自己不会失业?…要知道,就连“赚个一个亿的小目标”的王健林以及他的儿子、曾经不可一世的“国民老公”王思聪都哑火了。当然,在疫情之下,不胜枚举的人都活在生活重负之下,而中小微企业也面临着劫难。

如今,在摇晃的“世界”中,几乎“每天都要大死一番”,还“浪”得起来吗?嗯,“浪”一般形容人,表现出一种玩世不恭、自信膨胀、不按常理出牌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带有无所谓、我行我素、行为随意、举止轻佻的意味。做动词用的话,浪,有“玩”的意思。“浪”这个词有褒有贬,还有无拘无束的味道。当然,形容女人时,要么有淫荡的意思,要么有风情万种的意思。当“活下来”成为大多数人的共同目标时,“浪”就无能为力了吧。
“社会成功的幻影,围绕自我奋斗成功之人的神话和权力的假象所产生的狂想如此之强烈,它们几乎无所不在,以至于遮住了我们的视线。”哲学家费西的这句话,振聋发聩。
或许因为如此,这个世界上还有不一而足的“绝望”——这才是这个时代里的常态。最能体现绝望的,可能就是那副《自杀》的画作了——这是“一战”时乔治.格罗兹在德国完成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的“画面”是:一个人死在街上。一只狐狸走过他身边。楼上一间公寓里,一个妓女在招呼客人。
作品中这个人甚至没有名字,就躺在那里,无人知晓,周遭的世界对此无动于衷。
……“除了在日子里,我们还能活在哪里?”拉金的这句话,想必更让人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吧。尽管人生和现实让人一言难尽,但总有不可摧毁的某些东西支撑着我们...



本文使用 Steem4WP 发布;原文来自 : http://cocozl.cn/2020/05/05/%e5%88%ab%e7%ae%a1%e6%b5%aa%e4%b8%8d%e6%b5%aa%e7%9a%84%ef%bc%8c%e6%b4%bb%e4%b8%8b%e6%9d%a5%e6%89%8d%e8%83%bd%e6%b5%aa/
Sort:  

This post has been rewarded by the Steem Community Curation Project. #communitycuration03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16
TRX 0.16
JST 0.031
BTC 58925.39
ETH 2498.15
USDT 1.00
SBD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