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聚焦视点来看《金刚川》

in #cn3 years ago

《金刚川》用桥来讲故事,管虎用意图用更为高级的叙事方式来为普通观众讲述故事,本文仅以电影语言分析来影片。
《金刚川》的故事是事件跨度并不长,三段结构在时间,事件上重合,导演旨在以叙事视角的差异性来为观众展现这一事件的完整性。在国际电影市场,内聚焦叙事方式在几十年前就已经为人所知,奈何大陆电影行业缓慢,管虎的这一手,不得不说为一些观众开辟了新的视听体验。
高炮班的视点,在影片中占有绝对主导的作用,借助张飞和关磊二人的意识感知,从小人物的视角出发,用两人物的角度来表现守桥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当叙事完全由某个单一人物的视角出发的时候, 叙事的可靠性常常为人物的价值观念和感知方式所左右。这也是许多观众看完以后被二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的原因之一,多重内聚焦叙述者对事件的陈述更富有主观色彩,不仅是高炮班,“对手”一部分中的美国飞行员希尔也是如此,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人物所表现的主观的情感,但这样的表达却使叙事的可靠性受到削弱。而战争片本应更好的还原历史事件,而非通过摄影机进入历史缝隙。
多重内聚焦叙事旨在以通过不同人物的视点来丰富故事的结构,第一个叙事板块中,在讲述刘浩的视点的时候,加入了张飞和关磊的线索,在整体来看似乎变得略微杂乱,虽然不影响对事件完整性的理解,但在内聚焦叙事的手法上,加入其他主角的段落势必影响到刘浩在第一板块中的整体性。
“对手”这一单元充当着相对于志愿军的外部视角,这一部分的重心在于通过两军不同的立场,更为全面的带领观众走入这一历史事件,在烘托主题的完整性的同时,能够让主旨从单一视角升华到对战争伤痛的反思,而在片中的美军飞行员希尔身上,在影片的契合度上都显得极为薄弱,首先在外形上,似乎在任何国产电影中的外国人都是一样的,上世纪的台词样式和脸谱化的塑造,更为甚之他所代表的美国“牛仔”精神似乎比下方英勇的志愿军战士所代表的为了复仇充满血性的精神更为浓郁,简而言之,就是希尔身上有的,志愿军有,镜头下的希尔形象似乎比志愿军更为丰满,代表美军的人物在镜头里居然反客为主,占据了本是主角身上所带有的情绪,之后就变成了希尔如何为他死去的战友复仇,空战戏就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情节,使观众产生不了或很难产生对战争反思的共鸣。
第三个段落高炮班一部分是影片人物形象较为丰满的一处,关磊身上的痞气有别于传统荧幕上的军人,张飞是我认为片中最有深度的角色,壮烈的形象给人较深的印象,但不可避免的在独立视点的发展上进入前两个板块交代过的视点当中,如美军投入河中的延时炸弹,过多的重复使镜头变的失效,一个情节,一个结果,为观众展现了三次,也许导演是想模仿西胖“桌子下的炸弹”这一悬念手法,但这种反复却分解了本身的张力。从内聚焦逐渐偏离到无聚焦手法,过多的鸟瞰是得观众在观影中出现跳戏的反应,视点的偏离也造成了叙述手法的不严谨,消散了内聚焦结构应有的规整。
在各个单元的衔接上,导演用字幕来处理,重复的影响给影片的节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非线性叙事的手法下,创作者首先考虑的应当是如何连接每一块独立的板块并缝合进主题,使得影片整体能够完整。
在类型片里,叙事节奏的掌控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内聚焦叙事结构上,情节的重复本就是无法避免,而应通过不同的视点反映出相同事件的不同方面,这样既不会干扰影片的节奏,也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在《金刚川》里122分钟的时长,除去冗余重复的镜头和升格镜头,一个完整的线性故事在100分钟内也必定能很好的讲述出来,这样就导致本片视点凌乱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金刚川》想要通过对立统一各个单元,按内聚焦的叙事手法,将人物的心理逻辑和情绪划分到每个板块内,整体上来看,是以非线性的情节,交叉强调每个人物所经历这一事件的共时性。通常来说,这种手法一般用在悬疑片的情节处理上,以不断重组情节的逻辑关系,在荧幕上制造一种视听的张力,唯一的不足就是这种手法往往会破坏事件的完整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情节与主题割裂的现象。观众都知道《金刚川》的主题无非爱国和表达人民志愿军的伟大,问题在于,本片在处理意识形态与探讨人性的问题上变得模糊,并没有很自然的表达出主题,来回重复镜头的切入致使信息回流,阻断叙事,缺失了紧张感的同时又扰乱了观众的体验。
影片上映不到一个月,评论两极分化,而内聚焦叙事的好处在本片中并未很好的展现出来,但就观众的接受度而言,《金刚川》也很好地完成了它的政治使命。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6
TRX 0.11
JST 0.033
BTC 64498.18
ETH 3079.08
USDT 1.00
SBD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