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生活》|月旦评|品乐书会

in #cn7 years ago

流动的生活》是一部社会理论专著,严格说来,是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研究的展开部分。通过《现代性与大屠杀》、《现代性与矛盾性》和《立法者与阐释者》,鲍曼构建了关于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内部矛盾的理论。此后的《后现代伦理学》、《生活在碎片中》、《后现代性及其缺憾》则开辟了后现代研究的篇章。

《流动的生活》是一系列著作中的一本,是《全球化》、《个性化社会》、《被围困的社会》、《流动的现代性》、《流动的时代》和《来自液态世界的44封信》的兄弟姊妹。这些作品尝试在全球化视角下理解全新的社会建构模式。

什么是“流动”的生活?

在最简单的意义上,古代人从昆明去北京,可能需要半年时间;而现在只需要3个小时的飞机+几个小时地铁。新时代伟大的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使我们的肉身、信息和金钱可以在短时间内跨越空间距离,这是“流动”的基础。

《流动的生活》可没有这么简单,它在更高的社会层次上发现了“流动”。

“现在在这儿,你看,你要尽力去跑,才能保持原位。如果你想到别的地方,那你就至少要跑得比现在快一倍。”——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梦游仙境》

定义如下
流动的现代社会:在其中,社会成员开展活动时所处的环境,在活动模式尚不及巩固成为习惯和常规之前便已发生变化
流动的生活:流动的现代社会里易于存在的那种生活。

人的行动有迹可循。虽然突发情绪、意外状况不可否认,但行为习惯、社会规范才是“社会性”的。要理解流动的生活,就必须理解流动的社会。农业社会是固定不变的,或者说变化的周期远超个人寿命,个人就很难感受到变化;工业时代是运动的社会,社会、个人都被资本催促,无法停歇地前进,计划行之有效,理性规定了步骤、方略和目标。流动的社会则是加速的社会。

在流动的现代社会,个人的成就无法固化为永久的成就,因此资产很快就变成债务,才能很快就变成无能。客观环境以及就此制定的战术,在人们根本还没有机会熟悉把握之前,就已经时过境迁。因此,看重经验以立足于过去行之有效的战略方术,不足为训。过去的尝试,不可能考虑到今天环境迅速而且多半未被预料的变化。根据往事推断,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则更加冒险,而且常常给人以误导。

曼纽尔·卡斯特曾经提出一种理论概念:“无时间之时间”。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的运动速度非常快。就拿金融业来说,以前完成一笔交易,需要交易员跑前跑后,到处找人、打电话、签合约。现在呢,直接在网络上一次性搞定。有了比较初级的人工智能以后,甚至可以后台运行,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大堆交易。事件发生所需要的时间甚至超出了人类的感知,瞬间完成,就像不用时间一样。(这是一种方便理解的肤浅解释!)

这种高速运行逐渐成为经济、传媒、文化中的常态,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底层,自然会造成社会结构与社会中的人发生变迁。《流动的生活》考虑的正是这种变迁带来的后果(而不是其原因)。

流动社会的一大特征是垃圾。我们既想要使用“新东西”,又不想要家里堆成山。那只好把垃圾场推成山了。“垃圾,是由消费者构成的流动现代社会的主要的、也可以认为是最为充沛的产品”。垃圾更是一个隐喻——这种款式现在完全就是垃圾/这个人是垃圾。一个人要如何避免成为“垃圾”?就和衣服款式一样,不断推陈出新。抛弃掉旧的自我,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和我们的各种“贩卖知识”所见之焦虑完美符合。

流动的生活便是一种生活在不确定环境下的、缺乏稳定性的生活。这种生活挥之不去的严重焦虑在于,人们害怕被弄得措手不及,害怕没能赶上迅速变化的潮流,害怕没留意“保质期”,害怕死抱着已经不再被看好的东西,害怕错过了掉转方向的良机而最终走进死胡同。流动的生活,意味着持续不断的新的开端——正因为如此,它也意味着迅速而自然的终结,没有这些终结,也就谈不上新开端。

过去的漫长年代里,人类的生产力始终显得不足。工业社会正是由解决这一问题而带来无穷的繁荣。然而,物的生产无限制地扩大,民众却没有那样大的消费能力(毕竟金钱集中如此严重)。反过来说,民众已经被拉上了工业生产的轨道,必须不断生产下去,才可能得到利润,才能在竞争中存活,才能填饱自己的肚子。这就是马克思的洞见:只要有剥削(资本夺取剩余价值),就一定会面临上面这个矛盾——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意免费送人便是绝佳注脚。

(欧洲的)工人阶级通过不懈的斗争,逐渐争取了大量权益。新的问题又来了:生产了这么多东西,卖不出去怎么办?一个杯子也许能用十年,哪怕加上买来送给亲友的,一个人可能一年也就买一个新杯子。可是在工业生产条件下,一个工人一年生产的杯子成千上万。现在是物太多,人(平均可以支配的钱)不够。于是市场竞争悄悄改头换面。原来是——我的东西好用又便宜;现在是——我的东西好看、时尚、有品位。

实用的东西有一个特点,持久。潮流的东西也有一个特点,短暂。消费社会正是在这样的逻辑里存续——快速地生产,快速的更换、替代,在市场竞争和社会攀比的推动下,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减速就是死亡。

实用性的欲望有终点,得到一把锄头,好用,用上几十年,有问题了修修就好。消费性的欲望永无止境,一块随身镜子能比另一块更好吗?如果能的话,一定是它的色调更符合潮流、形状更萌。而潮流总是在变的。也许衣服、护肤品和化妆品会是更好的分析对象,但我还是避开这个话题吧哈哈哈哈!

消费者社会把它的框架建立于以一种过去其他社会做不到或者想都没想过的方式来满足人们欲望的许诺上。然而,只有当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满足欲望的许诺才会有诱惑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怀疑那种欲望没有真正而彻底的满足过,满足欲望的许诺才会有诱惑力……如果追求满足仍然要继续,如果新的许诺要做到具有诱惑力和感染力,那么,已经许下的承诺必须被打破,那些得到满足的希望必须被挫败……每一个许诺就必须是欺骗性的,或者至少是言过其实的。没有对欲望的不断挫败,消费者需求可能很快就会枯竭,而以消费者为目标的经济就会失去动力……

“消费主义综合征”的一切就是速度、过渡及废弃。

从任何方面来看,这类论述都更多是建设性的——它部分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但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全部。就像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样,我们确实能观察到许多相应的特征,为社会学家几十年前的先见之明拍案叫绝。但不可否认,“实用性”仍然是我们消费的重要取向。

如果你感到进步的压力太大,一天不学习就落伍;无穷的信息和欲望涌进脑海,无法停歇;集体一边要求“个性”一边要求“合群”;名流来去匆匆毫无意义……那可能不是你的问题,而是社会如此。

《流动的生活》充满洞察力,字里行间的火光能轻易击中任何一个现代人。

PS:
如果一定要说问题的话,是缺乏系统化,在各章节的论题间没有构建起足够有意义的联系——用更专业的话说,鲍曼在本书中抓住了流动的现代社会与流动的生活的几条线索,却没有充分展开,亦没有将理论的各个侧面整合起来。

Sort:  

游牧民族!

哈哈哈~对,让我想起德勒兹的《游牧生活》
游牧民族可以算低层次上的流动,农业就完全固化了

看到好熟悉的德勒兹啊!
以前读他的什么根茎状的社会理论,游牧式生活,挺有体会的

看哲学的朋友哪能错过德勒兹~!
千高原可能会是未来社会的构成模式也说不定呢哈哈哈哈!

@crowflew, 嘻嘻,小可可来给你点赞啦~~~ img

@crowflew, 你如果不得月旦评第一名,那主持人可以辞职了!

PS. 哟,@cn-cutie.pie 可可妹子来了呀,我好想你啊!

👍 👍 👍

谢谢贺老师·~

你好cn区点赞机器人 @cnbuddy 很开心你能成为cn区的一员。倘若你想让我隐形,请回复“取消”。

Coin Marketplace

STEEM 0.21
TRX 0.25
JST 0.039
BTC 94750.26
ETH 3276.79
USDT 1.00
SBD 3.15